初秋时节,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小木头沟村的萝卜基地里,翠绿田垄间点缀的红彤彤萝卜,宛如大地绣上鲜艳图案。农民们穿梭田间,拔萝卜、捆扎装袋,一袋袋沉甸甸的萝卜即将发往北京、天津、福建、广州等地,这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正是该乡以特色种植优化产业结构、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8月23日,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小木头沟村农民正在收获萝卜。(李富 端木 王向东 摄)
当铺地满族乡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昼夜温差适中,天然契合萝卜“积累糖分、塑造脆甜口感”的生长需求。多年来,当地以玉米、杂粮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产业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面对“如何让土地生金、农民增收”的课题,乡党委班子锚定“特色农业”方向,结合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的农时规律,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后,将目光投向萝卜种植——这种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既能发挥本地自然禀赋,又能契合消费升级趋势。小木头沟村率先响应,依托土地资源优势成立种植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规划千亩萝卜基地;乡级层面同步发力,对接专家团队筛选抗病性强、口感脆甜的优质品种,打造“叫得响、卖得好”的萝卜品牌。
在小木头沟村的萝卜田里,标准化种植痕迹处处可见:行距统一为40厘米,株距严格控制在25厘米,滴灌管道如蛛网般铺展,确保水肥精准供给。农民遵循 “萝卜要露头,耕后再培土”的农谚智慧,定期中耕培土,既防止萝卜裂皮畸形,又促进根系深扎发育。“过去种萝卜凭经验,现在科学管护更精细——土壤湿度、肥力数据实时传输到手机端,病虫害防治改用生物诱捕器和有机肥,就连施肥都按照‘氮长叶、磷促根’的规律调配!”一名种植户指着田埂上的监测设备介绍,绿色种植方案不仅保障收成,更让萝卜通过绿色认证,收购价每斤比普通萝卜多卖钱。
八月末,萝卜进入采收期。清晨六点,露水未消,小木头沟村的田间已人声鼎沸:王大叔弯腰拔起萝卜,红皮白肉透着晶莹光泽;妇女们麻利地摘除樱叶、捆扎装袋,白色编织袋很快被撑得鼓鼓囊囊;拖拉机往来穿梭,将一袋袋萝卜运往冷链仓库。“今年气候‘衬手’,加上科学管理,亩产突破8000斤!”一名合作社负责人擦着额头的汗,难掩喜悦。凭借“脆甜无渣、水分充足”的特质,叠加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的养生美誉,当铺地萝卜迅速走俏京津冀市场,更通过电商平台“飞”向福建、广州。“我们和北京超市签了订单,收购价比周边产区高20%!”这位负责人翻开订单记录,首批萝卜上市一周便被订购一空。一个种植户算了笔细账:“种2亩萝卜,纯利润8000多元,顶过去种10亩玉米!”
萝卜产业的溢出效应,正重塑当铺地满族乡的产业生态。土地流转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全村土地集中流转,农户收租金,还能到基地务工,赚取日薪。采收高峰期,基地每天吸纳周边村屯150余名村民就业,“在家门口干活,挣钱、看娃两不误!”一位村民笑着说。如今,当铺地满族乡正谋划更长远的布局:扩大种植规模,探索萝卜深加工——腌制泡菜、提取天然色素……让“小萝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夕阳西下,满载萝卜的货车驶出基地,扬起的尘土里透着丰收的气息。从“头伏下种”的春晨,到“培土护根”的夏日,再到“采收装运”的秋日,当铺地满族乡的“萝卜故事”,写满了产业转型的智慧与汗水。这颗红皮萝卜,不仅是农民的“致富果”,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随着产业链延伸、品牌力提升,这片土地上的振兴图景,必将更加绚丽多姿。(李富 端木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