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黄河“几字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助力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守好黄河“几字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助力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5-08-23 14: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重如千钧。2023年考察内蒙古时,他再次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这一殷切期望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征程中注入了强劲动力。鄂尔多斯市政协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市委各项部署要求,在大局中展现政协担当,助力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

从昔日“沙逼人退”的艰难困境,到如今“绿进沙退”的生机盎然,鄂尔多斯市政协始终以协商民主为笔、以履职担当为墨,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在黄河岸边书写着政协力量参与生态治理的时代答卷。

往昔:黄河流域生态之殇

鄂尔多斯,地处黄土高原风蚀沙化区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的重叠地带,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十年九旱,风大沙多”成了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犹如两头黄色巨兽,步步紧逼,不断吞噬着周边的草原与农田,让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愈发雪上加霜。

贯穿境内的“十大孔兑”更是黄河泥沙主要的“输送者”。每到汛期,裹挟着大量泥沙的洪水便奔涌而下,这些泥沙不仅导致黄河河道淤积日益严重,河床不断抬高,加剧了防洪风险,更让流域内的生态空间不堪重负。水源涵养功能急剧衰退,曾经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湿地面积持续萎缩,野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整个生态系统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潭。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愈发凸显。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未经彻底处理便直排河道,部分河岸空间被无序开发,违规建设屡禁不止……母亲河在这重重创伤下日渐憔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政协助力绘就生态保护新图景

黄河在鄂尔多斯高原勾勒出728公里的壮丽曲线。作为黄河“几字弯”生态安全屏障的咽喉要塞,这片土地的生态变迁不仅关乎沿岸百姓的生存发展,更牵系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局。鄂尔多斯市政协把推动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履职重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协同联动,凝聚生态保护强大合力——

黄河奔腾万里,生态治理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独角戏”,而是关乎流域全局的系统工程。

2018年,鄂尔多斯市政协主动担当,提出“黄河生态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建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参考。

立足区域实际,鄂尔多斯市政协在2019年自治区政协“沿黄生态带保护”对口调研中,精准提出“呼包鄂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建议,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保护格局,让区域协同从理念共识转化为具体实践,为跨市域生态治理搭建了高效协作平台。

此后,鄂尔多斯市政协持续深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一重大命题,围绕“立足黄河文化资源禀赋、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鄂尔多斯段)建设”“积极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加强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水生态保护修复”等课题,组建专题调研组跨区域对标考察,通过多轮专题研讨、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建议,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守护清流,让黄河焕发健康底色——

水脉安则流域兴。鄂尔多斯市政协以监督式协商为主轴,创新打造“暖城协商”品牌,将委员专业优势转化为治水攻坚的精准推力,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注入持续动能,让母亲河重新焕发清澈生机。

靶向调研,摸清治水堵点。锚定“水生态保护修复”重要课题,市政协紧扣《2025年度政协协商计划》部署要求,组建8个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的专项工作组,联动各旗区政协开展全域摸排。工作组循着黄河支流脉络,深入排污口监测一线、污水处理厂运行现场、河道清淤治理前沿,用脚步丈量生态底数,系统梳理出多方面突出问题,为后续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下坚实基础。

协商聚智,破解治水难题。市政协将全域摸排的成果系统转化为“暖城协商”的核心议题,专题召开“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水生态保护修复”民主监督式协商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苏翠芳在会上强调:“要让调研中发现的堵点成为撬动生态治理的支点,让委员的专业智慧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钥匙,更要以‘暖城协商’品牌为抓手,用精准建言打通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会上,委员们提出的“建立跨旗区水资源调配机制”“推广矿井水梯级利用技术”等多项建议被纳入政府规划,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

制度护航,织密监管网络。在政协持续推动下,治水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委员们联名提案推动的《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条例》《“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等制度相继出台,构建起全链条监管框架;创新提出的“河湖长﹢检察长﹢警长﹢生态环境局长﹢自然资源局长”五长联动机制,更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了“部门联动﹢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协同发力。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全市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7665次,清理河道垃圾5108.5吨;沿黄四旗通过埋设1.36万根高秆作物禁种线界桩,为河道筑起生态隔离带。

智慧赋能,擦亮生态底色。由政协委员牵头提议建设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水利平台,融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实时监测终端,实现了水质变化、流量波动、污染源扩散的动态预警。在他们的建言推动下,全市113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准格尔旗龙王沟整治工程还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示范工程大力推广;黄河干流鄂尔多斯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黄河支流13个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无劣V类断面;红碱淖通过生态补水重现“百鸟翔集”盛景,无定河、乌兰木伦河跻身“全国美丽河湖”……水清岸绿的画卷在两岸徐徐铺展。

缚沙成绿,铺展全域生态画卷——

沙患曾是悬在鄂尔多斯头顶的“生态利剑”,更是制约黄河“几字弯”生态安全的顽疾。在这场与黄沙的持久战中,市政协始终以“协商民主”为经、以“精准建言”为纬,推动构建起“政府主导、政协推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立体治沙格局,让每一粒流沙的驯服都浸润着协商的智慧,每一片新绿的生长都凝聚着民主的力量。

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实践中,委员们多年来持续深入沙漠腹地视察,率先呼吁“让社会力量成为治沙主力军”。他们撰写的《关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沙漠治理的提案》,促成了中国三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内蒙古能源等企业投身治沙工程。如今,库布其沙漠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超过484万亩,沙化土地减少近半,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9.2%提升到19.15%,植被覆盖率稳定在60%至65%之间,成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针对毛乌素沙地沙丘流动性强的特点,政协委员中的林业专家精准施策,联合提交《关于推广“乔灌草立体固沙”技术的建议》,推动建立20个治沙试验基地,创新构建“沙柳固边、杨树护带、牧草养地”的复合生态系统;聚焦“十大孔兑”沙源治理这一难题,市政协统筹水利、生态领域委员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提出“上游建锁边林、中游筑淤地坝、下游植护岸草”的系统治理方案,推动全市建成1200公里锁边林带和360座淤地坝,每年减少入黄泥沙1200万吨,为筑牢黄河“几字湾”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硬核支撑。

为让治沙成果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态优势与民生福祉,市政协以制度创新为根基、以民生联结为纽带,推动治沙事业从“集中攻坚”向“长效长治”跨越。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推动市财政设立治沙专项基金,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活水,从源头上保障了治理的持续性;《关于发展沙区特色产业的提案》则催生了沙棘饮品、沙漠研学等绿色产业链,让农牧民在治沙中就业、在护绿中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如今,全市1.2亿亩沙化土地重披绿装,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鄂尔多斯经验”。

转型赋能,奏响绿色发展强音——

作为能源重镇,鄂尔多斯的产业转型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命题。市政协以协商优势推动“黑色产业”蝶变,让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针对矿山环保意识薄弱、技术滞后等问题,委员们调研后开出“环保信用分挂钩采矿权”“专项资金支持煤矸石制砖技术”等良方,推动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治理体系。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持续发力下,矿区生态修复迎来显著改观。以准格尔旗为例,当地绿色矿山复垦区已焕然一新,昔日裸露的矸石山化作层层叠叠的阶梯状绿地,紫花苜蓿在风中舒展摇曳,曾经腥臭的黑水塘里鱼虾欢跃,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和美图景。

更令人振奋的是,委员们在《关于推进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光伏生态修复”理念,已在东部露天矿区和西部井工矿区绽放异彩。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模式,正让昔日的能源基地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近20万块光伏板在库布其沙漠的肌理上勾勒出骏马奔腾的轮廓,紫穗槐、黄芪等沙生灌草植物在光伏阵列间茁壮成长,羊群穿梭于板间,悠然地啃食着鲜嫩的牧草。这个占地约5万亩的生态能源综合体,每年不仅能输出20亿度清洁电力,年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粉尘45万吨,更能成功固沙5万亩,让流动沙丘的年移动速度从过去的10米以上降至不足1米,成为黄河“几字弯”荒漠化防治攻坚战中一道坚不可摧的“光伏长城”。

未来:持续奋进的生态守护之路

如今,行走在黄河流域鄂尔多斯段,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清澈流淌的河水、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无不彰显着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变为“希望之海”,“十大孔兑”从“输沙通道”变为“生态廊道”;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4%,建成区绿地率达41.7%,水土保持率达61%,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稳定在50%……数字无言,却最有力地道出了鄂尔多斯生态的沧桑巨变。

潮起黄河岸,风好正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市政协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上,继续贡献政协智慧、发挥政协力量,让黄河母亲河在北疆大地永葆生机活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