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位于翁牛特旗腹地的那林湖景区内,画舫悠悠泛于碧波,湿地水鸟翔集欢鸣,彩色浮桥上游人络绎不绝……依托长期生态保护积淀的良好本底,叠加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那林湖正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的“新地标”。
8月17日,在翁牛特旗那林湖拍摄的游船。(李富 端木摄)
那林湖作为翁牛特旗核心天然湿地,承载着涵养水源、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当地以“科学修复、动态监测”为核心,系统性推进生态保护工程。技术层面,采用“原位修复+生态补水”综合方案:一方面向湖区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定向降解水体有机物,持续改善水质;另一方面连通周边三条天然溪流,构建生态补水网络,年均为湖区补水超200万立方米,使湖水透明度常年稳定在2米以上,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为实现生态变化“可测、可追”,景区联合科研机构布设8处多参数水质监测站与12台鸟类红外监测相机,24小时实时追踪溶解氧、pH值等水质指标,以及水鸟栖息、繁殖动态。得益于系统保护,那林湖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除骨顶鸡、大雁等常见水鸟外,疣鼻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近年频频现身,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已从30余种增至50余种;湿地植被覆盖率较5年前提升15%,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水下森林—浅滩植被—岸边草丛”的完整生态带,为各类生物搭建起繁衍生息的家园。
8月17日,在翁牛特旗那林湖拍摄的晚霞。(李富 端木 摄)
8月17日,在翁牛特旗那林湖拍摄的白骨顶。(李富 端木 摄)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那林湖以“生态为核,体验为翼”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开发前,当地联合高校文旅规划团队专项调研,划定“湿地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文旅体验区”三区,既严格保护核心区原生湿地,又在缓冲区培育多元业态。除画舫、快艇、卡通脚踏船等经典水上项目外,景区创新推出“湿地观鸟研学”“草原湖畔露营”等主题活动。每周邀请生态专家带队,为游客讲解水鸟习性、湿地生态知识,今年暑期累计开展研学活动60余场,吸引超20组家庭参与。同时,当地引导周边村民成立文旅合作社,对农家院进行“统一标识、特色化改造”:牧民王大姐经营的“湖岸牧家”,以“湿地鲜鱼烹饪+草原传统奶食制作”为招牌,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月增收近万元。此外,景区联合手工艺人开发芦苇画、水鸟造型文创盲盒等周边,让游客能将“那林湖记忆”带回家,目前文创产品月销售额已突破5万元,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8月17日,在翁牛特旗那林湖拍摄的大雁。(李富 端木摄)
文旅产业的升温,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景区周边,越来越多村民从“生态保护者”转变为“旅游服务者”:有的经营农家餐饮,把湿地鱼、草原奶食端上餐桌;有的制作售卖手工艺品,将芦苇、羊毛等本地材料化为文创佳作;还有的加入景区运营团队,负责画舫驾驶、浮桥维护等工作。据统计,那林湖景区直接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间接辐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就业岗位多个。“以前守着湖水,靠放牧、打渔糊口,现在游客多了,我开的民宿旺季天天满房,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湖畔民宿经营者张大哥笑着说。据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以来,景区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0%,生态文旅正逐步成为推动翁牛特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8月17日,在翁牛特旗那林湖,游客正走下游船。(李富 端木 摄)
如今,那林湖以生态为笔、文旅为墨,书写着草原湖畔的发展新篇。当地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深化生态保护,计划新增湿地植被修复区,升级水质与生物监测系统;另一方面完善旅游配套,规划建设生态科普馆、草原文化体验区,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研学”业态,让那林湖的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持续吸引更多游人邂逅自然与诗意,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李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