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上官地镇,广袤的田野宛如一张生机勃勃的五线谱。露地蔬菜的青翠、设施大棚的银辉、林下白鹅的灵动、高标准农田的齐整……多种产业元素在此交融共生,谱写出了一曲澎湃昂扬的乡村振兴四重奏,为广袤沃野绘就了最美的“丰”景。
露地蔬菜,“金豆”铺就三十年致富路
豆角藤蔓层层叠叠,翠绿的“玉带”挂满支架——在山嘴村的豆角田里,丰收的序曲已然奏响。村党总支书记杜静脸上洋溢着喜悦:“目前豆角收购价每斤超过4元,亩产最低3000斤,最高可达6000斤,亩产值稳稳过万元!”
这片充满生机的景象,正是上官地镇三十年精心培育露地蔬菜产业的生动缩影。从零星种植到支柱产业,该镇露地蔬菜已涵盖豆角、辣椒、甘蓝等十余个品种。11家专业种植合作社犹如强劲的节拍器,为农户提供引新品、防病害、拓销路的全链条服务,让分散的小生产精准对接大市场。
种植大户陈士学就是这套体系的受益者。他流转的百亩土地在合作社护航下,“卖难”不再,定价透明。“去年收入就很不错,今年长势更旺,效益又能上个台阶!”2025年,上官地镇山嘴、碱场、后五家等核心区域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饱满的豆角、鲜红的辣椒、紧实的甘蓝,不仅热销辽宁、京津冀市场,更远渡重洋,香飘日韩。预计全年总产量将达到9万吨,产业总收入有望突破1.15亿元。这一粒粒“金豆子”,成为农民增收最稳固的基石。
设施农业,“银棚”架起四季丰收桥
如果说露地蔬菜是悠扬的主旋律,那么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则是亮丽的和声。在碱场村的冷棚园区,千亩连片的银白色棚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跳跃的音符。
“园区已建成四期,占地千亩,年产值稳稳超过千万元!”碱场村党总支书记许振军自豪地介绍着这个“聚宝盆”。2025年,该镇设施农业迈出升级步伐:16栋老旧暖棚焕然一新,近两万延长米高标准化冷棚相继建成投用。多个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更是夯实了“四季不断档、周年有产出”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上官地镇累计投入3100余万元,建成了19个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园区。年近200万元的资产收益金,如同汩汩清泉,持续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奏响了增收的华彩乐章。
林下经济,“白羽”谱写生态协奏曲
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在上官地镇并非二重唱,而是和谐共鸣的协奏曲。在草帽山村葱郁的林荫之下,松山区首个林下种鹅保种繁育基地正上演着“点绿成金”的奇迹。
鹅群穿梭于林下,洁白的羽毛与翠绿的枝叶相映成趣。负责人张文军道出创新秘籍:引入封闭水线保障饮水洁净,独创中药配方提升鹅群健康。更妙的是,充分利用林下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湿度、天然的防疫屏障,孕育出风味独特的优质鹅肉。基地年产种蛋50余万枚、孵化优质鹅苗50万羽,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高达1200万元。这片林下经济的“白羽方阵”,正谱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崭新乐章。
沃土筑基,“良田”夯实发展主基调
任何壮丽的乐章都离不开坚实稳定的低音区。对于农业而言,这根基便是沃土良田。
2025年,上官地镇集中力量打响了一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攻坚战。成立专班,科学规划,全力推进2.38万亩农田的“蝶变”工程。如今,放眼望去,“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田,取代了昔日高低不平、零散分割的“望天收”地块。这坚实的土地基础,让“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的目标清晰可触。
上官地镇副镇长刘祥吉展望未来,语调坚定:“我们将在这片升级的良田沃野上,精心谱写‘融合’的变奏曲。探索特色种植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路径,让农田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使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如春风化雨般惠及千家万户。”
和鸣聚力,奏响时代最强音
从三十年深耕厚植的露地蔬菜主调,到熠熠生辉的设施农业和声;从林下白鹅跃动的生态音符,到高标准农田稳如磐石的节拍——上官地镇以产业为笔、大地为谱,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发展交响图。这四大产业乐章,既各具特色又相互支撑,如同精妙配合的四重奏,每一个声部都在乡村振兴的宏大乐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汇聚成磅礴震撼的时代强音,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强音!(李富 端木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