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 栖息锡伯河 黑鹳见证喀喇沁的生态蝶变

“鸟中大熊猫” 栖息锡伯河 黑鹳见证喀喇沁的生态蝶变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8-18 09: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前,7 只有着 “鸟中大熊猫” 美誉的黑鹳翩跹降临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锡伯河流域,它们或静立清波中凝望觅食,或振翅浅滩上舒展身姿,灵动身影与澄澈河水相映成趣,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鲜活注脚。

8月15日,“鸟中大熊猫”黑鹳在喀喇沁旗锡伯河栖息、觅食。(李富 端木 摄)

黑鹳隶属于鹳形目鹳科鹳属,俗称乌鹳、钢鹳、老鹤。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因种群数量稀少、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而被誉为 “鸟中大熊猫”,同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Ⅰ,凸显其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成年黑鹳体长约 95 至 100 厘米,头颈部与脊背呈黑褐色,羽间泛着金属般的绿紫色光泽,胸腹部羽毛洁白似雪,鲜红修长的喙与纤细红腿在水光中格外醒目;幼鸟则羽色偏褐,头颈及上胸布有棕褐色斑点,嘴脚呈褐灰或橙红色,需历经成长蜕变方能换上成鸟的华丽羽衣。

黑鹳对栖息地极为 “挑剔”,仅选择水质澄澈、鱼虾丰沛的河流、湖泊及沼泽等湿地环境栖息。觅食时,它们常静立水中或滩涂良久,凭借超凡视觉锁定鱼类、两栖类或昆虫等猎物,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长喙探入水中精准捕获,动作兼具迅捷与优雅。繁殖期集中在每年 4 至 7 月,黑鹳坚守 “一夫一妻制”,会在高大乔木顶端或悬崖峭壁间精心筑巢,巢穴以粗壮树枝搭建,结构庞大坚固。每窝通常产卵 3 至 5 枚,洁白椭圆形的卵在亲鸟轮流孵化下,历经 30 至 34 天破壳而出;雏鸟孵化后,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育雏重任,经过约 60 天的悉心喂养,幼鸟方能掌握飞翔技能,独立开启野外生活。这种对繁殖环境安全性、食物丰度的严苛要求,让黑鹳成为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 “晴雨表”。

锡伯河作为西辽河支流,流经喀喇沁旗时孕育出开阔水域与密布浅滩的独特湿地生态。近年来,喀喇沁旗持续深化锡伯河流域生态治理,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质净化提升、沿岸植被修复等系统性举措,流域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为黑鹳等野生动物构筑起宜居的 “天然庇护所”。“黑鹳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水质和食物资源的敏感度极高。此次一次性观测到 7 只集群栖息觅食,充分说明锡伯河流域生态环境已日趋健康,具备支撑其栖息乃至繁殖的潜力。” 喀喇沁旗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介绍道,黑鹳的种群动态直接反映区域生态质量,喀喇沁旗能吸引这群珍稀鸟类驻足,正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成效的有力佐证。

为守护这些 “生态贵客”,喀喇沁旗构建起林草部门牵头、民间环保组织协同、志愿者参与的常态化保护机制。巡护队员定期沿流域开展巡查,严厉排查非法捕捞、栖息地破坏等行为,同步启用红外相机记录黑鹳活动轨迹;通过进村入户宣讲、生态科普课堂等形式,当地持续向群众普及黑鹳的保护级别与生态价值。随着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村民化身 “护鸟卫士”,主动反馈鸟类活动信息,提醒外来人员远离栖息区域,“全民参与、共护珍禽” 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如今的锡伯河畔,黑鹳时而临水伫立,时而振翅低翔,与澄澈水流、斑斓滩涂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7 只黑鹳的集群到访,是大自然赠予喀喇沁旗的生态勋章,更镌刻着当地生态保护的坚实足迹。随着 “绿水青山” 底色愈发浓厚,这片土地正成为更多野生动物的家园,让人与自然共享美好生态的愿景在潺潺河水中不断延续。(李富 端木 )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