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的皇家鹿苑,承载着三百余年的皇家文化记忆。它曾是清朝“木兰围场”的核心组成,自康熙年间起,“木兰秋狝”的皇家传统在此延续——帝王率王公贵族行围狩猎,既为操练兵马,也以对自然生灵的敬畏调适生态,维系草原与山林的动态平衡。皇家鹿苑专为牧养鹿群、保障祭祀礼仪而设,鹿群在历史深处,是皇家与天地对话的“灵物”象征。如今,这里以系统的生态保护举措,让历史底蕴与自然生机在当代持续交融,当镜头对准这片土地,光影里便流淌着自然之美、文化余韵与生态守护的生动实践。
8月15日,在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皇家鹿苑拍摄的梅花鹿。(李富 端木 摄)
乌兰布统草原的夏日,是绿色的狂欢场。草原如大自然精心晕染的绿绸,从浅草的嫩黄到深翠的浓绿,层次丰富得像水墨在宣纸上缓缓洇开。这份繁茂源于长期的生态保护:当地对草原植被实施科学监测,推行轮牧制度让草甸休养生息,既维持了草原生态的多样性,也为鹿群提供了丰茂食源。鹿群棕红色的皮毛上,点缀着珍珠般的白斑,恰似自然与历史共同调色时,特意为生灵撒下的星子——历史中,鹿因“祥瑞”寓意受皇家珍视;如今,生态保护让鹿群数量稳定增长,它们成为草原生态健康的“活指标”,白斑在绿野间跃动,是生态向好的鲜活注脚。当鹿群置身于缀满白花的草地,白色小花如细碎星子落入绿海,与鹿身白斑遥相呼应,鹿的灵动、花的娇俏、草的蓬勃,在色彩的交响中,将草原的生机盎然、历史积淀的温润感,与生态保护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繁荣,一同铺展在眼前。
拍摄的梅花鹿,是创作者与自然、历史、生态保护的默契对话。人物与鹿同框的画面里,人不再是自然的“旁观者”,而是温柔的“参与者”。红色衣袂与鹿的棕白斑纹形成色彩对比,却因草原绿意的调和不显突兀,“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愈发鲜明——这背后,是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当地通过科普宣教、文明观览规范,引导人们以尊重的姿态靠近生灵,自然便回以信任与亲昵。这种共生,恰是皇家鹿苑三百年来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态观的延续:从皇家对鹿群的牧养守护,到如今以科学保护实现“人鹿共栖”,人与自然的纽带在生态理念下愈发坚韧。
鹿群的画面尽显生命韵律、历史余温与生态成果。双鹿并行时,或亲昵相依,或同向远眺,如一幅对称又灵动的双联画,传递出伙伴间的温情;鹿母子的互动里,成年鹿与幼鹿的体型对比、姿态交流,将生命的传承与母爱柔情娓娓道来,而稳定的生态环境,正是鹿群繁衍、幼鹿健康成长的保障,恰似皇家鹿苑“生生不息”的文化隐喻在当代生态实践中落地;独自休憩的小鹿以近景特写呈现,观者仿佛能感知它的呼吸,与草原的心跳同频,也与生态保护下鹿群安逸自在的生存状态同频。这些构图无刻意雕琢之感,却处处流露着自然生命的本真秩序,也暗合了皇家鹿苑“顺天应时,善待生灵”的历史底色与当代生态追求。
“皇家鹿苑”承载着“天地为苑,生灵为友”的文化意境与当代生态守护理想。历史上,帝王于此行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如今,鹿群在草原上悠然食草、昂首探听风的私语,这份自在,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历史文化积淀与生态保护成果的双重余温——昔日皇家猎苑的庄重,化作今日在生态守护下,生灵与凡人共享的悠然。
在都市喧嚣中,鹿苑的影像如一扇窗,让我们窥见生命与自然最本真的相处模式——没有掠夺,只有共生;没有焦躁,只有平和。当镜头传递出尊重,自然便以生灵的信任回应,这“敬畏自然,方得和谐”的哲思,既在皇家鹿苑的历史长卷中写下注脚,也在当代生态保护实践中被不断印证:通过栖息地修复、鹿群科学监测等措施,这里成为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精神栖所。
鹿的茸角从初露嫩角到舒展枝丫,既见证着时光在生灵身上的刻痕,也映照着生态保护对鹿群生长的滋养——充足的食物、安全的环境,让鹿角得以健康发育,而鹿角生长的状态,也是草原生态健康程度的“微观镜”;鹿耳的翕动、眼神的清澈,传递出它们对环境的敏锐与天真,恰如这片土地在生态保护下,始终保有的对自然本真的坚守;草原上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在微距视角里,成为鹿群生活舞台的精致布景,它们的繁茂,源于对草原植被的保护性利用,也似三百年来,在生态智慧加持下,装点皇家鹿苑四季的永恒元素。
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的皇家鹿苑,在镜头下既保留了草原旷野的雄浑底色,又流淌着鹿群生灵的温柔诗意,承载着皇家文化与自然哲学的双重底蕴,更因系统的生态保护,让历史之美与自然之美在当代持续绽放。这些照片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定格,更是对“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视觉叩问——当我们以温柔的目光注视自然、以行动守护天地,心便如鹿群般,在翠野间寻得真正的栖居之所,而这份栖居的智慧,已在皇家鹿苑的历史传承与生态实践中,绵延了数百年。(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