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打瓜打出好“钱景”农民笑开颜

内蒙古赤峰市打瓜打出好“钱景”农民笑开颜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09: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敖汉旗农民正在展示丰收的打瓜。(李富 端木摄)

眼下,打瓜进入收获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皮匠营子村的一片打瓜地里,匍匐着一个又一个又大又圆的打瓜,轻轻一打瓜就从中间裂开,丰沛的汁水和鲜嫩的瓜瓤在烈日的照耀下,格外诱人夺目。

在萨力巴乡拍摄的打瓜种植基地。(李富 端木摄)

一个个打瓜有的“躺”在田中央,有的“蹲”在田埂上,有的“倚”在枝蔓上,给收获的季节增添了几分灵气,更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今年我们是第一年种植打瓜,有些种植经验还不足,但是亩产也能达到一万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能买到一块钱每斤。”种植户牛云霞高兴地说道。 

在赤峰市松山区街头拍摄的打瓜摊位。(李富 端木摄)

据了解,打瓜的瓤是新鲜的黄色,里面的瓜子又黑又亮,比起西瓜来,打瓜最大的特点就是低糖,非常适合低糖饮食人群。不仅如此,打瓜的瓜子饱满,可以炒着吃,瓜皮还能腌制做成下饭咸菜,可谓“一瓜多吃”,绝不浪费。而且,根据现在有关研究材料,打瓜瓜瓤里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特别适合高血压、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人群食用,还含有植物胆固醇这类物质,可以降低血液里低密度胆固醇含量,有解暑、利尿的作用,营养价值比西瓜还高,是消夏必备佳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技术指导,种植户管理技术越来越好,整体长势不错,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价格也非常稳定。

玛尼罕乡将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种植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同时加大种植技能培训,加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户种植特色作物的积极性和种植水平,确保农场经济增效、种植户增收,蹄疾步稳,走好农垦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内蒙古敖汉旗利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种植沙地打瓜,亩产达1万多斤,亩纯收入近3400元。据悉,打瓜是敖汉旗的特产,全旗种植膜下滴灌打瓜,成了一项农民增收的产业。

走进萨力巴乡乌兰召村打瓜种植地,成片的打瓜映入眼帘,一个个绿油油的打瓜整齐铺在地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瓜农们正在地里摘瓜、装箱、装车,呈现出一派丰收美景。

“我种了100亩地膜打瓜,现已成熟上市,最小的瓜5斤多,最大的28斤,多数在15斤左右,含糖量在8%以上,亩产量在1.3万斤左右,主要发往甘肃、河北、陕西等地,现在市场价是每斤0.6元,除去各项开支,每亩地纯剩3500元左右,我这100亩地纯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一位种植户高兴地说。

敖汉旗萨力巴乡播种打瓜的地段。(李富 端木摄)

敖汉旗农民来到赤峰松山区街头卖打瓜。(李富摄)

眼下,萨力巴乡2500亩地膜打瓜陆续上市,今年预计总产量达3250万斤以上,小小打瓜结出乡村振兴“甜蜜果”,不仅美了乡村,更富了民。萨力巴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种植特色农作物,形成防风固沙绿色屏障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赤峰市民在买打瓜。(李富 端木摄)

一位农民正在松山区街头展示成品牌的敖汉黄瓤打瓜。(李富 端木摄)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