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依托千年游牧智慧与生态修复工程,正见证蒙古旱獭种群的显著复苏。最新监测显示,当地蒙古旱獭数量较往年大幅增长,成为草原生态链健康循环的生动注脚。
8月13日,在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塔林花自然公园拍摄的蒙古旱獭。(李富 端木 摄)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承载着人、草、畜与生物群落共生的古老智慧,而蒙古旱獭作为生态关键物种,其洞穴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掘土行为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对维系草原植被结构至关重要。此前,受栖息地碎片化、人为干扰等影响,旱獭种群曾长期承压。
近年来,当地以“遗产保护驱动生态修复”为路径,打出组合拳:通过推广轮牧、休牧制度,还原草原“生长—休憩”自然节律,保障旱獭食物与栖息空间;实施退耕还草、沙化土地治理,修复适宜生境,构建复合生态;联合科研机构搭建红外监测网络与地面调查体系,动态追踪种群数量、分布及行为。
监测数据表明,2025年当地蒙古旱獭种群密度较2020年增长超15%,栖息地连通性显著提升,核心区频繁观测到旱獭结伴觅食、幼崽嬉戏场景,其天敌鹰等也逐步回归,印证生态链完整性修复。
蒙古旱獭种群复苏,既彰显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度提升,更凸显阿鲁科尔沁游牧系统“文化—生态”共生模式的科学性。这一以文化遗产保护赋能生态修复的实践,为北方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活态样本”。(李富 端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