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跃动草浪间 北疆牧歌庆丰年

机械跃动草浪间 北疆牧歌庆丰年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09: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金秋时节,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的草原正上演一场“钢铁与青草的狂欢”:秋风卷着齐腰深的草浪翻涌,红蓝色打草机如披甲的骏马闯入绿毯,锋利的割刀“咬”断草茎时溅起细碎草沫,搂草臂像巨手收拢碎金,打捆机轰鸣着将牧草攥成圆滚滚的“翡翠球”。牧民的蒙古靴牢牢蹬在踏板上,古铜色面庞映着机械臂的寒光,在这幅“铁兽驯草”的油画里,拉开了北疆草原万亩饲草收割的序章——这是科技赋能的丰收竞速,更是农牧民向寒冬“储粮”的生存战役。

8月12日,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牧民正在打草,为牲畜过冬做储备。(李富 端木摄)

金秋的巴彦温都尔苏木,万亩草场涌动着青黄交织的浪涛,却不再是牧民“镰刀战草”的战场。十几年前,牧民一家老小扎进草窠,镰刀挥到月上梢头,一天才割3亩;如今,牧民驾驶拖拉机牵引割草机,半天就能“啃”光20亩。在这片草原,95%的牧户已实现“割、搂、捆、运”全程机械化:割草机如巨梳划过草地,青黄牧草齐刷刷倒伏;搂草机张开“铁指”,将散草归拢成整齐条带;打捆机像巨型纺锤,把牧草压实、缠绳,浑圆草捆滚落的声响,仿佛给草原缀满翡翠纽扣。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让农机变革落地生根。“以前草烂在地里,现在成了‘移动银行’!”牧民合作社带头人指着手机订单笑言,她的智能农机队,足迹已远至千里外的草场。

但牧草收获从不是易事。巴彦温都尔苏木的万亩草场,是上万头牲畜的“越冬粮仓”,却面临 “3至5天晴好期”的生死时速——刈割后若遇雨,牧草发霉率超60%,营养直接“腰斩”。今年8月下旬,气象预警短信接连弹出:“明日午后有雷阵雨,建议提前抢割!” 牧民们连夜发动机械,分区域“扫草”,终于在雨点落下前,将牧草抢收完毕。这场“粮草保卫战”里,“气象+牧业”智慧系统 成为关键武器:苏木组建“牧草气象服务专班”,借卫星云图、田间传感器,每3小时推送精准预报;牧民手机里不仅能看天气,还能查牧草含水率、测算最佳打捆时间,科技给传统牧业带来的安全感。

科技的渗透还在更深层改变牧业逻辑。打草现场,牧民驾驶着拖拉机:驾驶室里的平板,借北斗导航让机械行驶误差小于5厘米,搂草、打捆路线像用直尺画过。这台 “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的农机,是苏木“智慧牧业”的缩影:升级装备,农机装上“智慧大脑”。更惊喜的是增收新通道:牧业合作社引入草捆“溯源系统”,扫描二维码,收割时间、草场位置、营养成分一目了然。“优质草捆能卖120元/个,比普通草贵30%!”牧业合作社负责人指向外运的草车,如今苏木牧草不仅供本地,还经冷链销往京津冀,去年草产业产值突破数千万元,带动牧民脱贫。

暮色中,载满草捆的卡车列队驶出草场,车灯在草浪里划出金色光带。巴彦温都尔苏木的打草季,不再是“面朝青草背朝天”的苦役,而是科技与传统共舞、生态与产业共生的时代叙事。当机械跃动草浪间,当数据连上蒙古包,当草捆变成“金疙瘩”,北疆草原正用丰收的旋律,谱写乡村振兴的牧歌——这是属于新时代牧民的幸福奏鸣,更是古老草原向未来的深情告白。(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