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科尔沁草原腹地,一片由科技与汗水浇灌的“绿色海洋”正波澜壮阔地铺展——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阿拉沙嘎查北,毗邻303国道的草业基地园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捷交通,成为这场绿色变革的核心阵地。自2008年启动节水高效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工程起,阿鲁科尔沁旗便锚定“向沙地要绿洲”的目标,以品种选育、智能灌溉、系统布局三重策略,在沙海间构建起现代草业的节水密码。
8月12日,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阿拉沙嘎查北草业基地园区,正在收割牧草。(李富 端木摄)
阿鲁科尔沁旗的沙地曾是“水过留痕难”的生态难题,但紫花苜蓿新品种的选育,率先打破困局:这种专为沙地驯化的牧草,根系深达3米,能自主抓取深层地下水,配合喷灌仅需每15天灌溉一次,较普通牧草减少50%灌溉频次,从“耗水植物”变身“节水先锋”。
更具革命性的,是指针式自走喷灌设备构建的智能灌溉网络:这些以圆心为支点旋转的“银色巨龙”,搭载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模块,能实时感知草株需水规律与天气变化——高温干旱时自动加密喷灌频次,阴雨天气则立即暂停,让每一滴水流精准落入草株根部。数据显示,这种精准灌溉模式较传统漫灌节水超60%,每亩年节水达300立方米;“细雾滴+慢旋转”喷灌模式,更适配沙地保水能力弱的特性,使水分缓慢渗入沙层,配合苜蓿根系固沙作用,形成“植物—灌溉—土壤”的保水闭环。
8月12日,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阿拉沙嘎查北草业基地园区,正在喷灌牧草。(李富 端木摄)
为最大化节水效能,草业基地还以“圆心供水、环形辐射”布局规划百万亩草圈:输水管道埋入地下2米,避免阳光直射蒸发;119公里10KV供电专线保障电力稳定,确保喷灌系统24小时待命,杜绝因断电导致的水资源浪费。从品种到设备,从布局到能源,一套环环相扣的节水体系,让沙地灌溉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全旗已依托这套节水体系,建成草圈,串联起百万亩连片草场,一举创下“全国集中连片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纪录,构建起“沙地苜蓿+节水灌溉”的生态产业样板。与此同时,柏油公路贯通基地,草业机械设备从播种到收割构建起全流程机械化生产体系,让曾经的沙地真正蜕变为高效草业试验田。
首农辛普劳、亚盛田园牧歌、伊利集团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入驻,更让这片草业基地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企业带来国际先进牧草作业设备与成熟生产流程,共同勾勒出现代草业的清晰轮廓: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力,黄色收割机在圆形草田划出丰收弧线;规模化发展打破分散格局,百万亩草场形成“攥指成拳”的成本优势;标准化生产贯穿选育到加工,对标国际的品质直供高端市场;市场化经营推动产业链延伸,牧草从“草捆”变身“草制品”,联动畜牧业释放多元价值;社会化服务构建全环节网络,技术指导与产销对接让农牧民轻松拥抱现代产业。五大特点交织,让阿鲁科尔沁旗草业摆脱“靠天养草”传统,迈向“工业化思维赋能现代农业”的新赛道。
生态与民生的双向奔赴,更让这片绿色奇迹充满温度。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地,如今被紫花苜蓿牢牢缚住,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持续释放,航拍视角下的连片草田,如同绿色拼图拼出生态振兴希望。产业端,牧草深加工、草畜一体化等业态蓬勃兴起,带动牧民人均增收超万元。越来越多牧民从“草原守护者”转身为“产业参与者”,操作智能设备、参与标准化生产,技能与收入同步进阶,实现“绿富同兴”的生动实践。
8月12日,在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阿拉沙嘎查北拍摄的草业基地园区。(李富 端木摄)
更令人期待的是草都的未来图景:喷灌网络持续加密,智慧农业系统逐步上线,“精准灌溉+智慧管理”将成常态;草业观光悄然兴起,圆形草田与机械作业构成独特景观,吸引游客探寻“草都密码”;产业链向纵深拓展,深加工基地与草畜循环园区加速建设,推动草业价值最大化。2013年获评的“中国草都”称号,不仅是荣誉,更是使命——阿鲁科尔沁旗正以科技破解沙地治理难题,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向世界展示现代草业的“中国方案”,让绿色成为北疆最亮丽的底色。
当指针式喷灌的水幕划过天际,黄色机械在圆形草田书写丰收,阿鲁科尔沁旗的草业故事仍在续写。这片浮荡于胸的绿色之海,既是生态奇迹的见证,更是中国现代草业逐梦远方的起点,在沙海与蓝天之间,继续勾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