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连片的玉米制种田如绿色波涛翻涌,农户们穿梭于齐腰高的玉米植株间忙碌作业——这幅生动的劳作图景,正是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松山区的日常。作为塞外种业振兴的“排头兵”,松山区锚定“育好中国种、筑牢粮安全”核心目标,从“政、水、地、人、机、园”六大维度系统发力,2025年依据自然气候科学划分早、中、晚熟制种区,制种面积突破10万亩,以“松山模式”为全国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8月12日,松山区初头朗镇大酒缸村,农民正在进行玉米制种作业。(李富 端木摄)
松山区的制种产业崛起,始于政企深度耦合的“顶层设计”。该区前瞻性编制《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2023—2027年发展规划》,将制种育种招商列为“一号工程”;更创新组建“专班攻坚队”——由区主要领导挂帅,整合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多部门力量,形成“攥指成拳”的协同效应。为扩大种业“朋友圈”,松山区举办种粮一体化暨种业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会,吸引多家国内头部种业企业“慕名考察”。凭借“气候适配性强、制种技术成熟、全要素保障到位”的独特优势,最终19家企业签约落地,落实制种面积8万亩。“松山的制种条件是‘为玉米量身定制’,从亲本繁育到机械配套,每个环节都踩准产业痛点。”签约的北京某种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感慨,选择松山,就是选择“制种成功率的确定性”。
8月12日,松山区初头朗镇大酒缸村,农民正在进行玉米制种作业。(李富王向东 摄)
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东风,松山区打响“水源改造+水肥一体”的节水攻坚战。在太平地镇核心制种区,过去分散的“小水井”整合成“智慧供水网”,田间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墒情与肥力,实现“水跟着苗走、肥随着水来”。数据显示,节水改造后每亩地节水超30%,玉米制种亩产提升12%,“松山节水模式”已成为蒙东地区农业节水的标杆范例。为守牢耕地红线、稳定制种用地,松山区出台《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治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的通告》,创新推行“村集体牵头+合作社运营”的土地集中托管模式。原本碎片化的耕地被整合成“千亩连片制种基地”,土地流转价格稳定在每亩每年800元(较周边低15%),既让企业“找地无忧”,也让农户“租金+务工双增收”。夏家店乡一家农户算了笔账:“土地托管后,我每年能拿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一年多挣3万多元。”
松山区40余年的制种史,孕育出一支“懂技术、善实操”的“制种匠人”队伍。目前,全区数百余名“土专家”与科研单位形成“产学研”矩阵,为制种产业筑牢“人才+技术”双底座。依托蒙东地区最大农机市场的优势,松山区耕种防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5%。在制种核心区,玉米果穗烘干线“火力全开”,彻底告别“靠天晒粮”的历史,烘干能力实现“倍增”,从根本上解决收获期果穗脱水难题,让制种产业的“机械化底气”更足。
在松山区规划的种业核心园区,一座“全产业链种业生态圈”正加速成型。该园区以“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物流+科研”为核心功能,致力于构建“从种子到粮种”的闭环体系。园区科研板块将联合国内顶尖种业创新平台,开展玉米制种关键技术攻关;加工板块引入智能分选、包衣等尖端设备,实现种子标准化处理;物流板块则依托赤峰的交通枢纽优势,打造辐射华北、东北的种子配送网络。“园区建成后,种子从繁育到上市的周期将缩短30%,松山将从‘制种大县’升级为‘种业枢纽’。”这里未来将成为北方玉米制种的“产业大脑”与“集散中心”。
从政策谋篇到要素深耕,从技术传承到园区升级,松山区的制种产业正以“全链条升级、全要素集聚、全领域创新”的态势,成为塞外种业振兴的“硬核力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命题下,这片孕育了40余年制种传奇的沃土,正以“松山智慧”为“中国粮”培育更壮实的“中国芯”,为全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李富 端木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