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市的烟火寻常中,总有一些古老技艺,宛如静静流淌的长河,承载着岁月积淀的文化基因。当我们步入天津杨柳青,非遗剪纸、木板年画、尚氏绒喜花,正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传承的故事,等待着被聆听、被看见。
一、尚氏绒喜花:指尖绒花绽放,古韵焕发新颜
走进尚氏绒喜花的世界,恰似推开一扇时光之门。作为杨柳青尚氏绒喜花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苏秀兰老师将毕生精力投入这门技艺。绒花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清朝时从宫廷走入民间,“荣华”的谐音寄托着人们对吉祥的美好期盼。苏老师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增添四道工序让绒花“活”了起来,她成立工作室带动居民创收,创作“万福万寿”等作品,打造出独特的品牌。
天津师范大学“津蕴匠师”研学团与苏老师交流时,那一件件精致的绒花,皆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快节奏的当下,苏老师坚守“在衰落遗失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繁荣里坚持”,让绒花从历史深处走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非遗“破圈”的典范,让古老技艺续写着浪漫篇章。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百年画坊之中,旧影映照新光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拥有四百余年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题材广泛、寓意吉祥。“玉成号画坊”第七代传承人张宏老师,秉持“守住根脉再创新”的理念。从曾经的鼎盛时期到遭受机器印刷的冲击,再到借助文创产品打开新局面,工作室里传统与现代年画并存,团扇、小夜灯等实用物件融入年画元素,让“墙上风景”化作“生活温度”。
“加官进禄”等主题的年画,贴合年轻人“考编”“求愿”的需求,张老师让年画从艺术载体转变为传递能量的文化符号。实践团探访时,有幸体验了年画的制作过程,先学习“起稿”勾勒胖娃娃的眉眼,再蘸取槐黄进行“套色”,看青蓝颜料顺着木纹漫开。拓印时木版叩击,金粉簌簌落在云纹上,晾画架上“连年有余”的画面渐渐舒展,胖娃娃怀抱的红鱼鳞光闪闪,映着少年鼻尖的墨点。
暮色漫进画室,灯笼亮起,满墙年画里的故事仿佛都活了过来——这是刻在木版上的津门记忆,从刻刀到指尖,津门记忆正顺着“勾、刻、印、绘”的古法,静静流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非遗与时代情绪的共鸣,让古老年画在创新中找到了新的坐标。
三、杨柳青剪纸:巧剪纸上韵味,传承谱写新章
杨柳青剪纸五代传承人郝桂芬,以剪刀为笔描绘着传承的长卷。其技艺源于家族传承,从传统的纯色剪纸起步,改革开放后创新出彩色晕染技法,借鉴杨柳青年画的技艺让作品更显生动。家族传承的火种在郝老师的女儿、外孙女身上延续,然而年轻人深入学习的较少、年轻传承人稀缺,传承面临着挑战。
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色彩上突破纯红,拓展出多元搭配;题材中融入动漫元素,哪吒、敖丙等形象让剪纸“潮”了起来。郝老师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顺应审美进行创新又坚守核心价值,力求让剪纸吸引青少年,期盼更多人加入到守护这门技艺的行列中来,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光彩。
四、非遗共潮而生,传承迈向未来
从绒喜花的指尖灵动,到木版年画的色彩晕染,再到剪纸的纸上游龙,天津杨柳青的非遗,是匠人们一生坚守的成果。它们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也在时代浪潮里探寻新的道路。
非遗传承,是与时间的温柔对抗,更是为民族留存根脉。当尚氏绒喜花扮靓生活、木版年画走进日常、剪纸艺术拥抱潮流,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新时代,让非遗回归生活、找到与现代的连接点,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让我们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者,在欣赏这些精美技艺时,主动去传播、参与体验,让杨柳青的非遗,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绽放出永恒的光彩。(天津师范大学,戈一凡、王欣月、张子萱、贺明鸥、徐抒函、邱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