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复苏之风”实践团走进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嵌瓷艺术工作室,开展实地调研采访。此次活动聚焦普宁嵌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深入探寻其传统内核。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成员得以近距离感受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推动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搭建了桥梁。
图为“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与陈伟钦老师合影 张君豪摄
家族传承中的坚守
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陈伟钦师傅的交流,围绕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守艺历程展开。作为家族第三代传人,他的技艺启蒙始于严苛的家族训练:祖父敲瓷片的叮当声是童年背景音,父亲对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不合格的成品会被当场砸毁。“从反感抵触到潜心钻研,是祖辈的匠人精神让我沉下心来”,陈伟钦师傅向队员们坦言,这份坚守源于对技艺纯粹的敬畏。
嵌瓷工序繁复,从瓷片筛选到拼接镶嵌,每一步都需全神贯注。工作室初创时,客源稀少、收益微薄,他便以反复摩挲老瓷片、默记纹样图谱来沉淀心绪,在单调重复的劳作中守住耐心。“守艺不能只靠热情,得有坐冷板凳的定力”,他指着墙上悬挂的工具说,这些陪伴多年的家伙什,见证了他抵御浮躁、专注技艺的每一个日夜。
即便面对行业波动,他始终坚守传统技法内核。“变的是材料和工具,不变的是对工艺的较真”,这种对技艺本真的执着,正是他守艺之道的核心。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与陈伟钦老师交流 谢金成 摄
嵌瓷工艺里的文化聚力
实践团成员在工作室参观时,陈伟钦师傅指着墙上的嵌瓷作品详解其工艺逻辑:从结构定型时的精准测算,到胚体制作时的弧度拿捏,再到瓷片粘贴时的角度校准,每道工序都蕴含着祖辈的智慧。“尤其是勾勒人物发丝这类细节,对瓷片的剪裁、摆放要求极高,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他向队员展示一件半成品,细密的瓷片在灯光下折射出釉彩光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学艺要经过“三年六个月考察期”的严苛并非虚言——学徒不仅要承担杂务,更需在重复劳作中磨出心性,这正是嵌瓷传承“先修德再学艺”的规矩。
漫步工作室陈列区,队员们发现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文化印记:祠堂屋脊常见的“龙凤呈祥”,庙宇山墙的“忠义典故”,乃至寻常民居的“年年有余”,皆以瓷片为笔,书写着潮汕人的精神世界。“你看这组《二十四孝图》,” 陈伟钦指向一幅大型嵌瓷,“老辈人虽然不认字,就靠这些图案传家风。”队员们驻足细观,理解了为何嵌瓷能成为联结乡愁的纽带——它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是潮汕文化基因的具象化表达,在祠堂庙宇的飞檐翘角间,凝聚着一方水土的价值追求。
图为 嵌瓷工艺品展示 白源祥 摄
坚守本真中的传承之途
面对“复苏之风”实践团队员们关于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提问,陈伟钦师傅语气坚定:“嵌瓷的魂在工艺本真里,差一丝一毫的弧度、偏一分半分的釉色,就不是这门手艺了。”他指着工作室墙上的传统纹样图谱,向队员们详解其中的严苛标准:从瓷片烧制的温度控制到拼接时的角度拿捏,每一项都承载着祖辈积累的经验,“这不是能随便改的东西,改了就失了根”。
队员们追问如何让非遗延续时,他领着大家走到一排老工具前:“你看这些用了几十年的刻刀、镊子,祖辈传下来的不只是物件,是对作品的较真。”他坦言,现在最怕急功近利的心态毁了传统,“有些人为了省事简化工序,那不是传承,是糟蹋。”
谈及未来,陈伟钦说工作室开放体验活动,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嵌瓷身上的恒心、勤劳,是潮汕人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这番话让实践团明白,他坚守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不容稀释的文化本真——这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底色。
图为陈伟钦老师工作屋 易梓昊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非遗,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意义深远。
普宁嵌瓷作为国家级非遗,不仅承载着潮汕地区的文化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一脉,其传承发展关乎地域文化根脉的延续,亦影响着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
佛山大学“复苏之风”实践团的此次寻访,正是以青年视角挖掘嵌瓷技艺背后的精神内核,既让非遗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也为年轻一代搭建起了解传统的桥梁——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与传播,本身就是对非遗保护最鲜活的实践,让古老技艺在当代有了更生动的传承可能。
撰稿:沈冰、林伟滢、蚁晓婷
摄影:“复苏之风”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