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游牧晨雾美如画

阿鲁科尔沁:游牧晨雾美如画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8-12 12: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初秋破晓,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的山峦间,乳白色晨雾从河谷缓缓升腾,如丝缎缠绕起伏的丘陵,远处风电塔的剪影在雾霭中若隐若现。这片原生态草原,正是内蒙古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核心承载地,以晨雾为幕,书写着自然与文明共生的诗意篇章。

8月10日,在阿鲁科尔沁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尔苏木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拍摄的晨雾。(李富 端木 摄)

塔林花的晨雾是天地挥毫的杰作,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云雾顺着山势流淌,在沟壑间形成“云海瀑布”,青绿山峦时而半掩雾纱,时而全然舒展,层次如立体画卷般分明。作为“草原+山地+河流”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地,公园划分为南北片区,东南紧邻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晨雾中闪过的马鹿、黄羊,掠过的金雕,皆为生态活力的生动注脚。更令人称奇的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山巅风电塔群如银色巨人伫立,风车叶片在雾中缓缓转动,将清洁能源脉动注入古老草原;山脚下,牧民的摩托与勒勒车并行,蒙古包炊烟穿透雾气,奶食品的香气弥漫开来,千年游牧智慧与现代发展在晨雾中达成奇妙和解。

晨雾中的塔林花,亦是游牧文明的活态博物馆。牧民遵循“逐水草而居,分四季而牧”的传统,冬春与夏秋营地的迁徙轨迹,勾勒出人与自然依存的生态密码。蒙古包搭建仍循榫卯逻辑,勒勒车吱呀声里,奶豆腐制作传承着蒙古族饮食文化;若逢那达慕盛会,搏克、赛马的呐喊穿透雾霭,祭敖包的烟火则寄托着对天地的敬畏。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历史,作为乌桓、鲜卑发祥地,察汗浩特古城的残垣与“蒙古汗廷音乐”“勒勒车制作”“阿日奔苏木婚礼”等3项国家级非遗交织,让晨雾中的草原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容器。

当晨雾渐散,阳光铺满草甸,牛羊在光影中漫步,风电塔剪影定格为现代牧歌。阿鲁科尔沁的晨雾,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生态与文明共生的见证——云海漫卷处,游牧文明正以最本真的姿态,续写与自然相融的永恒诗篇。(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