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原生态草原上的游牧传承与生态坚守

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原生态草原上的游牧传承与生态坚守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8-12 12: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尔苏木,原生态草原铺展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内蒙古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核心承载地,以“生态独特、文化厚重、传承鲜活”的特质,解码着草原游牧文明与生态智慧的深层密码。

8月10日,阿鲁科尔沁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尔苏木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游牧场的河谷地带,牲畜正在觅食。(李富 端木 摄)

这片草原以“草原+山地+河流”的复合生态系统为基底,划分为南北两大片区,东南紧邻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作为全国极具代表性的游牧草原,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蜿蜒的达拉尔河贯穿北部片区,与星罗棋布的淖尔、草甸形成“水—草—畜”依存的生态链,孕育出全国罕见的原生态游牧草原生态系统。

在生态基底之上,“逐水草而居,分四季而牧”的传统游牧模式仍在塔林花延续,牧民与草原、牲畜形成天然依存关系。这里的生活奇妙融合传统与现代:牧民驾驶摩托放牧,却仍以勒勒车制作技艺运送物资;蒙古包内通着电网,搭建技艺却坚守千年传承的榫卯逻辑;奶食品作坊里,奶豆腐、奶嚼口的香气弥漫,延续着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根脉。更动人的是文化仪式的传承:蒙古族婚嫁习俗中,哈达与歌声传递古老情谊;祭敖包的烟火里,牧民对天地的敬畏从未褪色;那达慕大会上,搏克、射箭、赛马的呐喊,让草原沸腾着生命的力量。

历史的厚重沉淀在这片土地:这里是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元朝以后成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的封地,察汗浩特古城等400余处古遗址,默默诉说王朝兴衰。文化传承以“活态”延续:《蒙古汗廷音乐》《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阿日奔苏木婚礼》 3项国家级非遗,如三条文化脉络串联起音乐、技艺与民俗的传承;那达慕、祭敖包等传统活动,至今仍是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让文化基因在代际间永续传递。

为守护这份“生态+文化”双遗产,塔林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管护中心于2021年应运而生,2022年加挂“阿鲁科尔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保护体系。其职责覆盖生态与文化全维度:从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政策,到开展草原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从抢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资料库,到规划草原生态旅游、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每一项工作都诠释着“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传承”的理念。2024年机构改革深化,管护工作更趋专业化,为草原生态与游牧文明的存续筑牢屏障。

8月10日,在阿鲁科尔沁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尔苏木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的游牧场拍摄的游牧服务中心。(李富 端木 摄)

站在塔林花草原极目远眺,蒙古包如白帆点缀绿野,牛羊似珍珠散落草间,达拉尔河蜿蜒出大地的诗行。这里不仅是生态的宝库、文化的富矿,更是游牧文明与现代保护理念交融的试验场。随着管护体系的完善、传承机制的深化,塔林花国家自然公园正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原生态草原游牧”的独特魅力——在这片土地上,生态与文化共生,传统与现代共振,续写着属于草原的永恒传奇。 (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