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产助农·畜防相伴:川农学子深入基层探索畜禽健康养殖新路径

“医”产助农·畜防相伴:川农学子深入基层探索畜禽健康养殖新路径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11 15: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医”产助农·畜防相伴:川农学子深入基层探索畜禽健康养殖新路径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践团队暑期调研纪实

2025年7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绿牧先锋队”在负责人刘欣雨的带领下,以“‘医’产助农·畜防相伴”为主题,奔赴四川成都、宜宾、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开展为期8天的农村家庭自养经济动物产后护理与疫病防控专项调研。团队深入散养农户、兽医站点,通过实地走访、数据采集、技术宣讲等形式,挖掘基层养殖痛点,探索科学养殖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田间地头,把脉养殖现状

7月26日至27日,在成都市新津区,团队成员走进家庭自养猪农户的圈舍,发现母猪产后护理存在明显的“经验主义”倾向。“我们靠老一辈传下来的法子,比如产后打消炎针防‘产后寒’,但具体用量全凭感觉。”一位农户坦言。调研显示,80%的农户虽具备基础消毒意识,但对神经性病症(如伪狂犬病)的认知模糊,常误判为“中暑”或“癫症”。 由此可见,家庭养殖中经验判断极易误诊,导致母猪病情加重,甚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调研的深入,另一个突出问题浮出水面:基层兽医资源的严重匮乏。在黄甲镇,团队成员了解到整个村子只有一名兽医,忙得脚不沾地。"这位兽医大哥简直就是'全能选手',从简单的小手术到复杂治疗都得靠他一个人撑着。"一位队员在调研日记中这样写道。 而农户们往往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忽视了长期的疫病防控,这种现状让团队成员们深感忧虑。

1.团队成员走访养殖户

7月30日至31日,团队转战内蒙古鄂尔多斯牧区,团队走访50户散养户,发现小尾寒羊(占比68%)的产后管理存在“集中生产”现象。牧民通过人工干预使母羊同期分娩,虽便于管理,却因护理人力不足导致羔羊存活率波动。一名牧民演示了剥离胎衣、辅助呼吸等操作:“这些活儿必须快,慢一点小羊就可能窒息。”团队意识到,标准化操作培训亟待普及。

科学赋能,破解养殖痛点

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成员们没有止步于记录和观察,而是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寻找解决方案。他们发现,许多农户的养殖经验虽然丰富,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指导。为此,团队整理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母猪产后护理核心要点:首先要做好即时护理,包括温盐水补液和恶露清理;其次要严格控制产房环境,保持温度在18-22℃之间,并坚持每周彻底消毒;最后要注重营养管理,采取阶梯式饲喂方法,特别注意补充钙磷以防母猪产后瘫痪。

同时在8月1日至2日,团队访谈网格员、兽医、饲料商等多方角色,提出“1+N”服务模式:以1名乡村兽医为核心,联动网格员(疫情上报)、饲料店(知识宣传点)、高校团队(远程支持),形成闭环服务链。兽医王大哥感慨:“要是能定期有学生来帮忙,我这‘光杆司令’也能轻松点!”

青春力量,筑梦乡村振兴

负责人刘欣雨表示:“农户不缺经验,缺的是将经验与科学对接的桥梁。”团队在调研中同步开展“微课堂”,用方言演示消毒配比、模拟急救操作,累计覆盖200余人次。鄂尔多斯牧民其其格说:“这些娃娃讲得明白,我总算知道为啥以前的小羊老拉肚子了。”

2.鄂尔多斯某养殖户家中的小羊

未来展望:技术落地与长效帮扶

团队计划联合学院专家,预计开发《畜禽产后护理手册》(图文版),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同时推动“校地合作”,在黄甲镇设立长期监测点,跟踪农村家庭自养经济动物改进效果。

8天的调研,“绿牧先锋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诠释担当。在“医”产助农的道路上,他们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服务为墨,绘就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