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赴井冈山暑期实践团来到江西省吉安市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之旅。通过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探访八角楼与小井红军医院、重走黄洋界哨口等实地学习,深刻体悟井冈山精神,在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坚定执着追理想
“巍巍井冈埋忠骨,灼灼初心照后人”实践队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纪念堂大厅前,队员们自动排成两列纵队。晨光掠过檐角,落在“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上,队员们的目光始终定格在字间,队列里只听得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随后,队员们缓步走进吊唁大厅,认真阅读着四周镌刻的烈士英名录,面对大厅中央的无字汉白玉碑,队员们自发肃立默哀。
此次参观,队员们深刻领悟了井冈山精神中“坚定执着追理想”的内涵,队员刘昕媛感慨道:“这次参观让我深受触动,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当传承这份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图为实践团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
实事求是闯新路
井冈山革命低潮时期,在八角楼那盏昏黄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以如椽大笔写就《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
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茅坪八角楼毛旧居,轮流登上阁楼,屋内陈设简陋古朴,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画像下是一方桌案,抬头便能望见八角形天窗,阳光洒下照亮整片阁楼。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成员们参观了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墙壁上的标语“消减屠杀农工的国民党”“消减新旧军阀战争”仍然清晰可见。在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堂,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革命故事,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图为实践团在八角楼聆听《实事求是闯新路》现场教学
艰苦奋斗攻难关
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第一所正规红军医院。实践队员们肃立在“碧血丹心”浮雕前,浮雕上红军医护人员坚毅的面容和伤员不屈的神情栩栩如生。通过讲解员的讲述,成员们了解到革命斗争时期的“三大苦”——枪林弹雨的战争之苦、饥寒交迫的生活之苦和缺医少药的伤病之苦,不时低声交流感想,讨论红军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医疗工作的不易。
讲解最后,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深深鞠躬以表敬意。在随后的参观中,成员们放轻脚步,整个实践队都沉浸在肃穆的氛围里,有序地完成了参观学习。临别前,成员们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并进行了简短的参观心得分享。
图为实践团参观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碧血丹心”浮雕
依靠群众求胜利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实践队成员抵达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踏入黄洋界旧址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油画,队员们纷纷驻足端详画中描绘的险要地势和军民同心的场景。
队员们来到哨口旧址实地考察,他们分散开来,有的俯身观察岩石的走向,有的登上高处眺望四周的山形,认真打量着周围陡峭的山势和密布的丛林,并围拢在一起探讨着当年红军如何凭借这样的有利地形,以少胜多取得战斗胜利。
来到纪念碑前,实践队成员围着镌刻在碑上的《西江月・井冈山》逐字逐句诵读,从字里行间感悟革命精神。
图为实践团在黄洋界哨口瞻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纪念碑
站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聆听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队员们纷纷表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根本力量。这种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行。”(通讯员 刘昕媛 陈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