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科青年如何以科技、文化、产业多维赋能乡村振兴
盛夏时节,鱼米之乡江苏宝应的田野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新农人”。7月7日至14日,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除草减药,绿色生态”志愿服务团,将课堂搬到田埂,以实验室的严谨精神深入乡土,创新构建“科技推广、艺术赋能、产业深研、文化传承、国防教育”五维一体的实践矩阵,为宝应县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科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与担当。
科技为犁:精准“滴灌”解难题,绿色理念入人心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针对宝应部分地区长期依赖化学除草剂带来的土壤板结、生态承压等痛点,实践团直击问题核心。
在贾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团队成员面向村党总支书记顾广和、省委派驻第一书记温景光及数十位农户,举办了一场互动式、接地气的生态控草技术宣讲会,系统推介环境友好型替代方案。会后,团队成员们卷起裤腿,深入稻田进行“田间诊断”,精细观测秧苗长势、上水周期及杂草分布,并通过问卷精准调研农户认知与实际需求,精准把握化学除草剂滥用引发的土壤健康与生态失衡问题,为后续“一田一策”的靶向治理方案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图为团队在贾桥村开展生态控草技术宣讲。朱乐娱 供图
在郑河村,团队与省委派驻第一书记陶麟及农技专家聚焦高标准农田,围绕现代化灌排系统与生态控草技术高效协同运用进行绿色生产规范落地细节的深度研讨,为生态控草技术在当地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技术支持,有效促进了绿色农业理念在基层的认知深化与技术落地。
图为团队成员在郑河村村委会进行生态控草技术交流会。申强 供图
二、艺术为媒:墙绘“塑魂”焕新颜,文化自信立村头
一面墙,就是一部乡村振兴的“视觉简史”。在贾桥村,实践团的学子们化身“乡村美妆师”,顶着炎炎烈日,耗时一周,完成了总面积达63平方米的系列墙绘。
画作以“生态农业”、“荷藕之乡”、“农耕文化”为主题,将碧荷摇曳、稻浪翻滚、农人躬耕等等元素融为一体,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为传递生态发展理念、讲述宝应乡土故事与乡村振兴愿景的“开放式文化馆”。艺术赋能乡村带来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焕新,更是对乡村文化自信的一次精神“塑魂”。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主题墙绘绘制过程。宝应新媒体信皇传媒 供图
三、产业为核:探寻“荷藕经济”绿色蝶变,解码“宝应样本”
宝应素有“中国荷藕之乡”美誉。如何让这张“金名片”在新时代擦得更亮?实践团深入射阳湖镇的荷藕产业核心区,探寻其绿色蝶变之路。
在省委驻宝应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南京农业大学挂职干部郑冬冬的引导下,团队了解到荷藕产业已远超传统种植范畴,其在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及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综合价值日益凸显。在省级荷藕产业示范园,负责人向成员们展示了从田头到舌尖的“生态种植-冷链采收-精深加工-电商营销”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宝应荷藕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的生态化、高值化转型,正为全国同类特色农产品地区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宝应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在示范园中观看藕粉工艺起源。申强 供图
四、文脉为根:于古今交融中,感悟匠心与传承
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实践团的脚步,穿行于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前沿的现代农业之间,寻求智慧的碰撞与融合。
在鲁垛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的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传承技师“以针为笔,以线晕色”的演示,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那份融艺术于毫厘、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团队成员表示:“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指尖艺术,更应贯穿于我们农业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内核。”
图为团队成员在鲁垛镇学习乱针绣技艺。许瑞青 供图
转赴“拾分田”现代农业基地,学子们又被另一种“匠心”所折服。这里以“无农药化”为核心,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天敌等技术构建的生态种植体系,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从非遗传承到生态农业,学子们在古今智慧的对话中,深化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拾分田现代农业基地采摘番茄。许瑞青 供图
五、家国为魂:在红色热土上,淬炼强农兴农之志
强农兴农,必先铸魂育人。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来到柳堡镇,在这片因电影《柳堡的故事》而闻名的红色热土上,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洗礼。
国家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坚强后盾,而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正是我们农科学子对国家安全最直接的贡献。通过重温经典影片、参观国防教育展馆,成员们被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和新时代的国防建设成就深深震撼。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强农兴农”从一句口号,内化为每一位成员心中沉甸甸的时代责任。
图为讲解员介绍柳堡大风车纪念作品。许瑞青 供图
青春深耕沃土,“五维”共振绘就振兴新图景。从实验室的精密推演到田埂上的躬身实践,从除草减药的技术推广到艺术墙绘的点睛之笔,从荷藕全产业链的深度解码到柳堡热土的精神洗礼,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除草减药,绿色生态”志愿服务团在宝应的广阔天地间,以“五维一体”的扎实实践,书写了一份充满科技智慧、洋溢青春激情、彰显时代担当的乡村振兴答卷。
图为“除草减药,绿色生态”志愿服务团团队合影。温景光 供图
实践团不仅将前沿的绿色农业技术与理念播撒在田间地头,更将文化自信的种子、产业振兴的智慧与报效家国的赤诚,深深根植于这片充满希望的乡土。此次实践,正是南农学子秉承“诚朴勤仁”校训,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誓言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农科青年响应强国号召,以科技守护绿水青山、以青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坚定信念与铿锵步伐,为高校社会实践如何深度融入并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创新范例,为绘就“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乡村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