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云引擎探索智能驱控技术与机械制造业融合新路径

微云引擎探索智能驱控技术与机械制造业融合新路径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08 11: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匠心,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荆州湖北车桥厂开展实践活动。作为当地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湖北车桥厂在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与实践经验,为团队深化“微云引擎——基于地平线AI算法的智能机器人驱控一体解决方案”项目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产业视角。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汽车轮毂零件。 陶梦聆 供图

此次实践以“走进制造一线,洞察产业需求”为核心,团队成员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车桥生产车间、装配流水线及设备运维中心,系统了解了车桥制造过程中从零部件精密加工到整机装配的全流程工艺。在参观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各类生产设备的驱动控制逻辑、多机组协同运作模式,以及当前行业在提升设备兼容性、简化运维流程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这些一线信息与团队研发的“微云引擎”项目核心目标形成了紧密呼应——该项目正是针对工业场景中驱控系统不统一、多平台兼容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地平线AI算法的集成应用,探索智能机器人驱控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在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中,团队重点围绕机械制造领域的自动化升级方向展开探讨。企业方面提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设备迭代,不同批次、不同品牌的驱动与控制系统常出现适配难题,导致生产调度效率受限;而“微云引擎”项目所强调的“高度集成化设计”“统一控制协议”等创新思路,为解决此类行业共性问题提供了技术参考。团队成员结合项目研发过程中对多自由度机器人精确控制、简化部署流程等方面的探索,与企业人员就技术落地的场景适配性、行业标准兼容性等话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泵站监控室。 陶梦聆 供图

此外,双方还就机械制造智能化转型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展开激烈讨论。企业表示,虽然智能化设备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但前期高昂的研发和采购成本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微云引擎”项目团队分享了模块化设计降低研发成本、快速部署减少停机损耗等实践经验,并提出通过建立区域化技术共享平台,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技术成果的低成本扩散与应用,为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可负担的解决方案。同时,针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这一智能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团队介绍了项目中采用的加密传输、权限分级管理等技术手段,与企业共同探讨构建安全可靠的智能驱控生态体系。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汽车齿轮生产、存放场地。 陶梦聆 供图

作为专注于智能机器人驱控技术研究的团队,“卓越匠心,青春筑梦”实践队始终注重将理论研发与产业实际相结合。此次湖北车桥厂之行,不仅让团队直观感受到机械制造行业对智能化驱控技术的现实需求,更通过实地观察到的设备运作模式、生产流程痛点,为“微云引擎”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方向——例如针对车桥制造中多工序衔接的高精度要求,可在现有算法基础上强化实时响应能力;结合企业对设备运维便捷性的诉求,可进一步简化系统操作界面与调试流程。

团队还发现车桥生产线上的设备协同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在复杂的装配环节,各机械臂因通信延迟和数据传输不稳定,时常出现动作不同步的问题。对此,实践队计划通过优化“微云引擎”的分布式通信架构,采用低延迟的5G+边缘计算技术,实现设备间的毫秒级数据交互。同时,考虑到生产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如高温、粉尘等因素对设备稳定性的影响,团队将引入自适应环境感知模块,让驱控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监测的温湿度、粉尘浓度等数据,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在极端工况下仍能保持高效、稳定的生产状态。

图为团队成员在车桥厂前合影。 陶梦聆 供图

立足荆州作为湖北重要汽车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团队深度剖析当地机械制造产业链的痛点与需求,计划将此次实践所得融入项目迭代中。通过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研讨会等方式,持续完善“微云引擎”的产业适配性。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精准聚焦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场景,从智能生产线优化到精密零部件加工,让技术创新更贴近生产需求。此举既彰显高校科研服务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也为“微云引擎”项目的成果转化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团队成员将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在青春筑梦的征程中践行“卓越匠心”的初心,为推动荆州机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车间合影。 陶梦聆 供图

返校后,团队将依托武汉科技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深厚的科研底蕴与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校内实验室、企业导师联动,开展“微云引擎”技术的深度优化。通过组织校内学术研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吸引更多跨学科人才加入,形成多元创新合力,推动项目在校园孵化成长,助力武汉科技大学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武科大力量”。

(陶梦聆 席厚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