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千人百村”
在北京市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引领下,广大青年学生在乡村“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北方工业大学“平野拾光记”实践队积极响应“青才汇平谷 一起高大尚”首都高校“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号召,扎根平谷区夏各庄镇南太务村与魏太务村。以专业为犁,以创新为种,聚焦基层治理与非遗活化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将论文写在京郊沃土上,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步履丈量——躬身实践品牌行动
实践队采用“三步走”工作法全面摸清两村发展现状:第一步开展“地毯式”走访,队员们分组走进南太务村和魏太务村,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第二步组织“沉浸式”体验,实践队参与农田劳作等生产活动,切身感受乡村发展脉搏;第三步进行“解剖式”座谈,先后与两村“两委”班子开展专题讨论,收集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具体诉求。这种“脚沾泥土、耳听民声”的调研方式,让队员们不仅掌握了人口结构、产业分布等基础数据,更深刻理解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知农筑基——专业赋能基层治理
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践队在魏太务村开展“知农筑基”行动。在民生服务方面,实践队成员于泰之结合高温天气,为村民及儿童生动讲授食品安全储存、选购与中毒预防知识,并通过趣味手工深化理解;在专业赋能方面,实践队成员谢恺凡发挥专业所长,为村两委提供“统计学知识村务应用与微信公众号运营”专题培训,赋能数据化村务管理与新媒体建设。团队以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双轨并行,为乡村基层治理贡献青年智慧,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务农体验——智研传薪活化非遗
为推广非遗漏粉技艺,实践队在南太务村开启“务农体验”行动。在“瓢式漏粉”第三代传承人王满来师傅指导下,从精选本地春薯、粉碎过滤、晒制淀粉,到核心的“炒芡揣揉”,直至见证“瓢漏千丝”的神奇转化与后续晾晒,队员们亲历从红薯到粉条的蜕变,品味着现场煮制的筋道粉条,更被王师傅“守住责任”的坚守及对传承困境的忧虑深深触动。
在深度体验基础上,团队依托专业知识,通过514份问卷与深度访谈完成《非遗漏粉破圈之道:南太务村市场消费密码与发展潜力调查》市场调查报告,创新提出“文化赋能-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三位一体活化路径,精准设计“非遗工坊+传承人+农户”协作模式,旨在优化产业链、强化品牌、保护生态,构建“技艺存续—产品升级—文化传播”发展闭环。 团队以田间实践筑牢认知,以学术智慧激活传统,为非遗漏粉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北方工大方案”,助力其焕发新生。
助农实战——数媒助销青振乡音
双线发力新媒体推广,实践队开展“助农实战”行动。一方面,开展公益助农直播日活动,队员进行“沉浸式吃播”并播放芡糊调制、手工漏粉等核心工艺视频,近两小时直播吸引626人次观看,收获3.1万点赞,有效提升“醉薯贤王庄”品牌热度;另一方面,精心运营《平野拾光记》抖音号,累计发布9条视频,其中2条获“青春平谷”视频号转发,作品《平野起瓢声,拾光漏匠心》详实记录非遗漏粉86年匠艺流转。截至目前,抖音视频总播放量突破2.27万次。团队通过直播带货与短视频传播的实战组合拳,显著扩大了非遗漏粉的知晓度与品牌影响力,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媒体活力。
兴农创新——精研妙策传播矩阵
双轨推进乡村活化,实践队开展“兴农创新”行动。一方面,立足深度调研成果,创新提出以“沉浸体验+文化展示+乡村市集”为主线的南太务粉条节策划框架,致力打造多维文化盛事,其策划案与PPT展示获村两委高度肯定,为乡村特色活动注入新思路;另一方面,高效运营《平野拾光记》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9篇高质量推文,其中7篇获“青春平谷”转发,截至目前总浏览量突破2400次。团队实践事迹获“悦享夏各庄”、“青春平谷”、“首都文明网”、“搜狐”、“网易”、“新浪网”、“北京日报”、“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广泛报道与转发,形成全媒共振效应。团队以智慧策划激活乡村文化场景,以矩阵传播放大品牌声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融农薪火——资助筑梦淬炼初心
点燃乡村精神之光,实践团队开展“融农薪火”行动。实践队为村民放映《我本是高山》,寒门学子逆境求学的故事叩击人心,无声传递“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实践队成员、北京市学生资助宣讲团成员于泰之讲述国家及北京市资助政策与北方工大“七位一体”保障体系,更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舟——从高考逆袭的荣光、初入大学的迷茫,到国家奖助学金赋予的“永不服输”信念蜕变,生动诠释“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同时,实践队受邀与村党支部共学夏各庄镇人大主席刘振光讲授的《深学笃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锤炼过硬作风当好村民贴心人》专题党课。预备党员刘锦承结合校园党建与基层见闻,体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青年党员的‘航标灯’”,誓言将“严于律己、服务人民”的务实清廉作风融入服务同学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实践队以光影与宣讲播撒希望星火,在党性淬炼中砥砺担当之姿,共同熔铸乡村振兴的精神之魂。
校地协同——组织关怀持续发展
七月的夏各庄热浪袭人,却涌动着校地协同的关怀暖流:平谷团区委书记赵曼实地检查驻地安全,叮嘱实践细节,师生倍感责任在肩;夏各庄镇人大主席刘振光以“学习者、实干者、传播者”寄语青年:俯身读懂乡村,以专业智助产业营销与文化传承,用青春视角架城乡桥梁,将“深学笃行、务实清廉”作风带回校园、写入未来;夏各庄镇组织委员刘金立携防暑物资慰问驻扎南太务村的“平野拾光记”实践队,细致询问生活保障;学院党委副书记贺映勇深入驻地调研指导,高度赞扬队员精神,并锚定“安全闭环、专业赋能、深扎田野”三重嘱托。
实践队深度参与“在夏有礼 青春有你”主题活动,研学汇达农业园、贝莱特物流园、贤王庄红薯展厅等“高大尚”核心点位;文艺汇演中,于泰之以歌声诉说“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使命接力,队员更将“永葆初心,做田野孩子”的誓言封存时间胶囊。从“被关怀者”蜕变为“建设者”,实践队以研学成果与文艺才华回馈乡土,更将持续跟踪南太务粉条节转化、非遗推广及魏太务村公众号运营,并受南太务村邀请参与10月粉条节,同时就红色“1+1”支部共建计划达成意向,为“青才汇平谷”注入长效青春动能。
暑假“千人百村”
夏辞平野绿生烟,拾光印垄记流年。
瓢声漫煮霜丝细,问卷深耘薪火传。
锦字三章铭腑暖,霜襟一诺付秋田。
金风再拂南太务,犹有青衿未许闲。
——平野拾光记·再见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