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筑梦,智链乡童:青年力量点亮乡村少年科技梦,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培根筑梦,智链乡童:青年力量点亮乡村少年科技梦,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07 15: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培根筑梦,智链乡童:青年力量点亮乡村少年科技梦,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青年是民族复兴的未来。为响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精神,助力培育一批扎根乡土、心系乡梓,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的本地青年力量,7月4日起,西安理工大学“培根筑梦·智链乡童”社会实践队走进西安市临潼区油槐初级中学,为这里的孩子们架起一座连接高校科技资源与乡村青少年成长、乡村发展需求的桥梁。

实践的底气来源于充分的准备。各模块负责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结合实践任务准备了讲解内容;动员筹备会上,各负责人对自己的部分进行了预演,实践队员和指导老师针对内容逻辑、表述方式及实践适配性等方面展开研讨;除此之外,筹备会上还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出发前一晚,实践队员们将所需的物资整理完成,一切整装待发。

“智志双扶”话讲解,知识播种乡村希望

实践队员首先向在场学生分发了专项调研问卷。问卷重点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对乡村规划概念的认知程度,二是其对科技文化在乡村场景中应用的理解,三是在青少年视角下乡村规划、科技文化与乡村发展的内在关联逻辑。调研内容不仅为后续开展乡村规划启蒙教育提供精准的学情参考,更通过调研互动提前激发青少年对家乡规划的关注与思考,为培育未来乡村规划 “潜在力量” 奠定认知基础。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智能小车主讲人李连成以趣味问题 “小车如何‘看懂’路线” 开篇。他选取循迹模块、超声波避障两大核心点,以初中反射知识为基础,通过类比和实物演示让抽象知识变生动。队员们在小车前方半米处立起一个凳子,原本直行的小车突然像被施了魔法,在距离凳子 20 厘米的地方稳稳停下,几秒钟后又灵巧地向右侧转弯,绕开障碍物继续前进。“原来物理课上学的反射定律,真的能让小车变聪明!”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更多同学的共鸣 —— 当抽象的公式变成小车灵活避障的身影,知识便有了沉甸甸的力量,在他们心里种下了 “用课本知识创造奇迹” 的种子。

无人机模块负责人吕世阳以“会飞的眼睛” 作喻,结合实物讲解飞行原理,链接国家数字乡村建设需求,介绍其在农田测绘、灾害巡检等乡村应用场景。实践队队员们的讲解像一把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无人机技术的大门。当队员们指着无人机机身上的螺旋桨,解释 “四个旋翼通过转速差实现升降与转向” 的基本原理时,学生们盯着那些飞速转动的叶片,突然明白:原来这看似灵巧的飞行,背后是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精准配合。而当队员们展示无人机内部的 GPS 模块和惯性测量单元时,“定位” 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具体 —— 就像人类靠眼睛和内耳感知方位,无人机也在用自己的 “感官” 判断位置,这种类比让学生们对 “科技模拟自然” 有了初步的认知。

焊接部分主讲人杜诗典为学生们系统讲解了焊接基础知识,涵盖焊锡丝握法、电烙铁使用技巧及各类工具功能,讲台前的投影幕布上,焊锡丝在电烙铁高温下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特写画面,让抽象的 “浸润性” 概念有了视觉依托。学生们盯着他手中的电烙铁,看那亮红色的烙铁头轻触焊盘,焊锡丝以 45 度角倾斜送料,瞬间形成饱满的焊点,像给电子元件系上了牢固的 “金属纽扣”。“原来这些小焊点,是让电子设备‘活’起来的关键!”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捧着自己的作品,看着灯珠闪烁的光芒,突然明白:那些智能小车、无人机里的精密电路,都是由无数这样的焊点连接而成。这一刻,焊接不再是单调的技术操作,而是变成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科技产品的诞生,既需要宏观的设计思维,也离不开微观操作中毫厘之间的严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张恺伟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结合城乡发展现实需求,抛出 “为什么要进行乡村规划” 这一核心问题 。随后,他详解乡村规划师的职业内涵,并从浙江 “千万工程” 等典型案例、扎根基层的在地化服务优势、与数字乡村建设融合的发展趋势三个维度,系统阐释这一职业的时代价值。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建设家乡的一些想法,那些在智能小车身上看到的技术光芒,突然照进了熟悉的家乡场景里,让朴素的乡愁多了份科技的畅想。或许这些想法现在还很稚嫩,但当“用科技让家乡更好”的种子在心里发芽时,那些曾让他们惊叹的智能小车,就已经变成了改变家乡的“起点”。“希望多年后,在咱们家乡的规划蓝图上,能看到今天在座同学们的名字。” 这句充满期许的话语,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年轻心中悄然扎根。

“实践赋能”精指导,实干夯实强国根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孩子们深度感受科技的魅力,实践队特意准备了全套焊接工具。队员分组开展 “一对一” 实操教学,从电烙铁持握稳定性训练,到焊锡融化时机把控,再到标准焊点成形技巧,队员们通过耐心示范与细致讲解,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筑牢科技创新基础。

操作过程中,虚焊、多焊、焊点过大等问题接连出现。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用吸锡器处理多余焊锡、调整焊点形状。近一小时努力后,各组同学合作完成的流水灯陆续 “诞生”。 不同颜色的二极管在电路板上依次点亮,闪烁的灯光既展现着孩子们的专注与坚持,更像一颗颗跃动的科技种子。当所有流水灯同时亮起时,教室里掌声雷动。

无人机飞行体验同样让孩子们大呼过瘾。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两位同学很快掌握了遥控器的操作要领,他们操控着无人机绕学校飞行一周,从空中俯瞰熟悉的操场、教学楼,还为同学们拍摄了合影,操场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呼。通过实际操作无人机,学生们能更真切地触摸到人工智能的 “脉搏”,让技术从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手中可操控的实践,而这种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掌握一项技能,更在于搭建起跨学科知识的桥梁,唤醒解决真实问题的意识,让人工智能的学习真正落地生根。

“协同振兴”齐奋进,携手绘就振兴画卷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乡村振兴与高校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实践团队与油槐初级中学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基地建立为契机,持续加强协作,共同致力于在孩子们心中根植深厚的乡土认同感,打破乡村青少年对“乡村=落后”的刻板印象。同时让乡村初中生直观感受科技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于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欲,为服务乡村振兴培育未来“潜在人才库”。期待他们能带着这份热爱,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让青春之花在家乡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种子,更系牢了一份乡土情思,在加深孩子们对科技赋能乡村的认知的同时更搭建了校地协同育人与文化传承的新平台。未来“培根筑梦·智链乡童”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携手油槐初级中学,让科技走向乡下,让目光聚焦乡村,吸引更多本土学子参与其中,成为乡村规划师中的一员,用科技文化赋能,共创乡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