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场,赤峰体育中心内的沙嘎比赛成为焦点。这项源自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传统游戏,以羊拐为道具,在选手们的投掷与博弈中,串联起草原文化的传承脉络,展现民族体育的独特魅力。
沙嘎,俗称“羊拐”,由羊腿关节骨制成,骨面分“坑、背、耳、轮”四形,玩法融合投掷计分与策略推演,是游牧民族观察自然、凝练智慧的文化结晶,承载着草原生活的集体记忆。比赛现场,选手们围坐拼花地毯旁,场景兼具烟火气与竞技感:身着华丽蒙古袍的传承者与穿着运动装的年轻选手同场竞技,传统与现代服饰交织,诠释文化的包容延续;男女老少齐参与,打破年龄与性别界限——既有女性选手的专注身影,也有长辈与晚辈对弈的温馨画面。沙嘎抛洒瞬间,选手们迅速判断骨面形态,计算得分、规划策略,专注神情中透着对规则的敬畏,每一次投掷都是技巧比拼,更是草原智慧的现场教学。
“小时候看长辈玩沙嘎,如今自己站上赛场,才懂其中藏着多少生活哲学。”一位年轻选手的感慨,折射出沙嘎传承的新图景。本届赛事中,沙嘎不再是“老一辈的游戏”:女性选手占比提升,以细腻策略刷新传统认知;身着传统服饰的选手与现代装选手对弈,实现经验与创新的碰撞;更因“无语言障碍”的竞技特性,吸引各族选手参与,成为跨越民族的文化交流纽带。赛事主办方致力于通过标准化赛制、多元群体参与,推动沙嘎从民俗游戏向非遗活化实践转变,“沙嘎里藏着游牧文明的基因,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见它的智慧”,这种探索让古老游戏突破“民俗角落”,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沙嘎碰撞的脆响与欢笑声交织,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乐章。在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舞台上,这项承载草原记忆的游戏,正以竞技之姿续写传承故事,让古老智慧赋能当下,更凝聚起民族团结的温暖力量。(李富 端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