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绿洲的“可持续”答卷丨鄂尔多斯:煤海“蝶变”,青山入画来

沙海绿洲的“可持续”答卷丨鄂尔多斯:煤海“蝶变”,青山入画来

来源: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 2025-07-25 19: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2年7月10日,鄂尔多斯市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三年来,鄂尔多斯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精心组织实施“五大行动”,凝练出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有效模式。如今,这片土地正以其生动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为全球同类型区域提供着“鄂尔多斯方案”。

鄂尔多斯通过实施“五大行动”全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其中“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行动”是核心抓手之一。清晨,准能集团绿化队的退休职工王三保又一次漫步在准格尔旗国能准能集团矿山生态旅游区的木栈道上,脚下的土地,曾是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露天矿坑。

国能准能集团生态修复后排土场全景图

“以前干活,摘下口罩全是黑灰,现在连鞋面上都难见煤灰。”他摩挲着栈道旁新栽种的沙棘树,目光投向漫山遍野的绿植,“你看,狐狸和野兔都敢往人跟前凑了。”王三保的感慨,道出了鄂尔多斯从“煤海疮疤”到“生态绿洲”的惊人蜕变。

二十多年前,此地矿坑千疮百孔、煤尘漫天、矸石山寸草不生。转机源于顶层设计,《准格尔旗绿色矿山建设规划(2021—2025)》及2023年生态修复20条措施出台,明确了生态修复路径。

在示范区“绿色矿山建设工程”的引领下,国能准能集团持续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生态奇迹。其独创的生态建设技术体系,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五大核心工程,将沟壑纵横的“鸡爪子山”,改造成良田、森林与草原交织的绿色画卷。

“这项技术不仅修复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成为示范区向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资源型地区推广的低成本、易复制的‘鄂尔多斯样板’。”国能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介绍。

截至2024年底,企业累计投入28.8亿元复垦绿化,9.85万亩土地重披绿装,植被覆盖率从25%跃升至85%以上,平均侵蚀模数降低88%。这份亮眼的“可持续”答卷,让准能集团矿区成为国内矿山生态建设标杆,相关案例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库。

生态修复还激活富民引擎,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每年吸纳300多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8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走进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从高处俯瞰,112万块深蓝色光伏板如蓝色汪洋,一望无际,碧草绿树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600万千瓦的“绿色矿山+新能源+现代农牧业融合发展基地”建设,推动了产业布局由“地下”到“地上”、产业结构由“趋黑”到“向绿”、地貌形态由“沉陷区”到“风景区”的精彩蝶变。

当生态底色逐步擦亮,鄂尔多斯对矿区复垦土地的综合利用探索也渐入佳境。沿着蜿蜒公路南行,东胜区铜川镇潮脑梁村的日光温室在阳光下银光闪烁。

利用复垦土地发展种植养殖业

“以前守着荒地发愁,现在土地流转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村民刘翠花在草莓大棚里忙碌,红艳艳的果实映照着她灿烂的笑容。曾经的荒芜之地,在“村党组织+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办模式下,摇身变为“聚宝盆”。

铜川镇立足区位优势,以“路边经济”与“傍城经济”双轮驱动,围绕煤矿打造矿卡维修、能源补给等3处服务区,面向城区建成餐具洗消、蛋鸡养殖等集体项目。作为示范区矿区复垦土地综合利用的典范,铜川镇先后流转神山村范家塔社、赵家沟社复垦土地5636亩,实施“药光互补”种植黄芪和板蓝根500亩。通过“土地二次流转收入+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光伏板下种植收益”,有效解决转移农民进城后的土地利用、持续增收及就近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年增收65万元。

从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到2024年全镇突破1000万元,5个村超百万,铜川镇用数据见证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更催生出鄂尔多斯绿色转型的全新动能。依托矿区生态修复成果,当地将工业遗址转化为研学基地,把复垦土地打造成“新能源+生态治理”示范基地,“工业遗址研学+生态旅游”的文旅新模式正崭露头角。

如今,鄂尔多斯在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下,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的步伐愈发坚实有力。截至目前,完成露天矿山土地复垦202平方公里,治理采空塌陷区248平方公里,建成生态农业养殖项目39个、矿山公园6个、光伏发电项目24个,购置清洁能源矿卡、装载机、挖机、钻机等生产运输设备249个,设置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103个……

曾经因矿受损的土地重焕生机,还带动乡村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黑色煤海”到“绿色氧吧”,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在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鄂尔多斯正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大步迈上引领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