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塔拉草原:驼峰上的诗和远方

巴彦塔拉草原:驼峰上的诗和远方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7-25 10: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盛夏时节,巴彦塔拉草原的沙蒿与锦鸡儿在风里摇曳,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昭胡都格嘎查深处,75岁的牧民宝音阿日毕吉呼正领着家人穿梭在驼圈和草原之间——近50峰巴林红驼或昂首嘶鸣,或低头啮草,驼峰起伏间,勾勒出传统牧人与特色产业交融的生动图景。

7月24日,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昭胡都格嘎查牧民宝音阿日毕吉呼正在养殖场饮巴林红驼。(李富 端木摄)

“入冬前得把公驼骟了,不然发情时追着骟驼跑,连人都撞!”宝音阿日毕吉呼的笑声里透着无奈。当苏木兽医站的老兽医带着阉具赶来,左邻右舍已自发围拢驼圈。套驼绳、按驼身、施手术,动作娴熟如流水线,不到半晌,五六峰壮硕公驼已“归驯”,只留最健壮的个体作“种驼”。这场“年度战役”,是宝音阿日毕吉呼40余年牧驼生涯的缩影,为的是让大小骆驼安稳越冬,也折射出牧民世代积累的养殖智慧。

7月24日,在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昭胡都格嘎查牧民宝音阿日毕吉呼养殖场拍摄的巴林红驼。(李富 端木 摄)

在牛羊价格波动下行的市场浪潮中,驼产业成了宝音阿日毕吉呼家的“稳定锚”。“母驼一年产奶12吨多,驼肉价格比猪牛高,加上卖驼羔、驼毛,一年纯收入超10万元!”他拍着一峰红驼的脖颈,驼毛泛起金辉。宝音阿日毕吉呼遵循种养循环思路,让骆驼吃青贮、舔盐砖,既省成本,又养出膘肥体壮的驼群。这份收益,不仅是个体努力的成果,更映照出巴林右旗特色养殖振兴的产业逻辑。

7月24日,在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昭胡都格嘎查牧民宝音阿日毕吉呼家的牧场拍摄的巴林红驼。(李富 端木 摄)

面对传统畜产品市场寒冬,巴林右旗打出“组合拳”:对养驼户给予每峰补贴并建设标准化驼圈,推出“驼产业贷”破解资金难题,依托巴林红驼繁育中心选育高产抗病种群……政策托底、金融赋能、良种升级,多管齐下驱动特色养殖破局。如今,全旗养驼户逐年增加,驼奶深加工、驼绒制品等项目落地,让“生态驼”变身“金驼峰”,特色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

在宝音阿日毕吉呼眼中,骆驼是“通人性”的生灵:小骆驼一出生就会走路,一天时间便跟着母驼觅食饮水——初生驼峰虽未充盈脂肪,却已继承父辈耐饥耐渴的天性。它们的三层睫毛如帘挡风沙,耳朵能闭合、鼻翼可收缩,连宽厚脚掌都似天然靴履,踏过荆棘不伤分毫。到了冬天,御寒粗毛自动生长;夏日来临,又会自主脱落,仿佛揣着“四季衣橱”。逐渐老去的骆驼,会自觉与驼群保持距离:单独觅食、饮水、休憩,却又始终不脱离群体视野。这并非疏离,而是种群里长者的默契——既避免年迈体衰拖慢觅食节奏,又能凭借一生经验,在风沙来袭时为幼驼指引方向。它们的步伐依旧坚定,行走在草原与沙漠间,像是在书写一部无声的生存史诗。待产母驼身旁,其中一峰母驼即将生产,另一峰怀孕的母驼执意留下陪伴——骆驼是群居性极强的生灵,母驼间的互助、幼驼被群体环绕保护,皆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法则。就像人类需要依靠,它们也在彼此陪伴中汲取安全感。他指着圈里的母驼,眼神满是温柔。这些持重的生灵与草原共生:啃食沙蒿调控植被,粪便滋养土地;牧人依循节气放牧,实现种养循环。“骆驼知道回家的路,就算跑远了,也会循着气味回来。”宝音的话里,藏着牧人与生灵的默契,更折射出草原文明的生存哲学。

从宝音的驼圈到全旗布局,巴林右旗正以特色养殖书写振兴答卷:技术培训覆盖苏木,产销对接打通市场,品牌塑造提升溢价……当驼峰在草原起伏,托举的不仅是牧民的致富梦,更是乡村振兴浪潮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暮色漫过草原,宝音望着归巢的驼群,驼铃细碎却震耳。这方土地上,驼峰是希望的图腾,巴彦塔拉的“诗与远方”,正从驼背上徐徐展开。(李富 端木 李荣耀)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