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巴林草原,烈日炙烤着大地,野外的牧草在高温下略显蔫态。但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的智慧牧草工厂与设施农业大棚里,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空中”生长的牧草在恒温环境中绿意盎然,大棚内的果蔬饱满多汁,科技赋能的农牧业正为这片土地浇灌出一条愈发宽广的“幸福之路”。
巴林右旗地处北方生态脆弱带,盛夏的干旱少雨、强风沙尘更是常态,牧草产量和质量受气候影响极大,成为当地畜牧产业发展的“绊脚石”,既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也让农牧民的增收空间受限。为打破这一局面,幸福之路苏木于去年引入全旗首家智慧牧草工厂,用“空中种植”的科技模式为畜牧产业注入新活力。
走进智慧牧草工厂,立体种植架台向空中层层延伸,一排排托盘中的牧草在智能系统的精准调控下茁壮成长。智能喷淋系统定时补水,光照设备模拟适宜的生长光线,消毒设备自动运转保障环境洁净,整个生产过程高效有序,不见传统种植的泥土,却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智慧牧草工厂分三期建设,总投资2亿元,一期占地25亩,年产鲜草5100吨、混合饲料7000吨,能为全苏木乃至全旗提供稳定的优质饲草。”幸福之路苏木负责人介绍。
生产车间负责人汪嘉琦揭开了“空中牧草”的神秘面纱:工厂采用全智能植物工厂模式,整合了智能育苗、环境调控、垂直栽培等系统,将谷物转化为新鲜牧草仅需7天,周期产量达12至15吨,全年不间断生产。“这些‘空中牧草’营养丰富,能提高牛羊的消化和抗病能力,肉质好了,农牧民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过去,每到盛夏,高温少雨常导致牧草减产,农牧民不得不远赴外地购草,成本高、损耗大。如今,“空中牧草”让这一困境成为过去。“往年这时候,山上的草都被晒得蔫蔫的,买草得跑老远,现在苏木里的智慧工厂就有新鲜牧草,不仅方便,成本还低了不少。”幸福之路苏木王艾勒嘎查牧民额尼楞贵开心地说。
“空中牧草”解决了饲草难题,幸福之路苏木又在设施农业上大做文章。目前,苏木已建成59座设施农业大棚,种植着樱桃、香瓜、西瓜等果蔬,成为赤峰市的“菜篮子”“果盘子”基地,为嘎查村集体经济添砖加瓦。
幸福之路苏木负责人表示,苏木正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计划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依托电商平台培育新农人直播带货,形成“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每座大棚能提供3至5个岗位,去年苏木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
从“空中牧草”破解产业瓶颈,到设施农业拓宽增收渠道,幸福之路苏木用科技绘就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画卷。如今,这条“幸福之路”在盛夏的阳光下愈发宽阔,承载着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巴林草原上不断向前延伸。(李富 端木 新宝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