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30年不懈治理,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龙潭生态区完成了从“荒山秃岭”到“生态绿洲”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里6万亩经济林层峦叠翠,70余公里环山道路蜿蜒穿梭,林果飘香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内蒙古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典范。
荒丘突围:生态工程绘就绿色基底
龙潭示范工程坐落于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北部丘陵山地,是自治区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同时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野丘,“下雨土流失,晴天尘飞扬”是当地生态的真实写照。为破解生态恶化与民生贫困的双重困局,工程以“改土、治水、植树、修路、通电”为核心,创新采用等高线施工法,通过层层截流构建生态屏障,实现“水不下山、土不出沟”,开启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7月16日,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拍摄的龙潭生态治理区。(李富 王向东 摄)
工程建设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贯穿始终。在规划层面,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既修复生态脆弱区,又布局经济林产业;管理环节同步考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避免“重开发轻保护”;施工过程则整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如修筑梯田涵养水土的同时,配套种植水土保持林。此外,工程注重“远期+中近期”“乔+灌+草”的立体布局:油松、樟子松等乔木筑牢长期生态屏障,山杏、家杏等经济林兼顾中短期收益,牧草、药材等草本植物丰富林下经济层次,构建起稳定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绿富同兴:林果产业激活增收动能
三十载精耕细作,龙潭生态区已形成“山上松帽护生态,山中杏果促增收,山下果蔬添活力,沟谷杨柳守安澜”的立体发展格局。站在高处俯瞰,油松、樟子松如绿毯覆盖山顶,山杏、家杏、大扁杏在山腰连片成林,苹果、梨、桃等果树在山脚星罗棋布,沟谷间杨柳依依守护河岸,梯田里牧草青青、药材繁茂,一幅“林茂果丰、业态多元”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7月16日,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龙潭生态区拍摄的大扁杏。(李富 端木 王向东摄)
生态蝶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依托6万亩经济林,当地林果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山杏、大扁杏等特色果品通过订单农业远销区内外,林下种植的中药材、牧草则为畜禽养殖提供优质饲料,形成“林果+养殖+加工”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70余公里环山道路与完善的水电设施,让昔日闭塞的山村变身“交通枢纽”,物流畅通带动农产品溢价,也吸引游客走进“天然氧吧”体验采摘乐趣。
7月16日,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龙潭生态区拍摄的大扁杏。(李富 摄)
数据显示,龙潭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以来,村集体年均增收125万元,农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挣几百块;现在种大扁杏,盛果期一亩能挣三四千,还能在果园打工赚钱。”古都河村果农的话,道出了生态产业带给群众的“真金白银”。
未来可期:三产融合擘画振兴蓝图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胜势?松山区文旅部门给出了清晰答案:以龙潭工程为基底,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文化创意”于一体的近郊休闲目的地。未来,这里将重点培育订单农业、“云”菜地、畜禽放养等市场驱动型产业,通过“线上认养+线下种植”模式拓展农产品销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林果种植精准化管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业+旅游+康养”三产融合,让游客在采摘林果、体验农事的同时,感受生态治理的艰辛与成就。
7月16日,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拍摄的龙潭生态治理区。(李富 端木 摄)
“我们要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金山银山’效益。”松山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龙潭生态区的资源禀赋,开发森林康养步道、生态研学课程,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观雪”的全季旅游产品,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多元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7月16日,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拍摄的龙潭生态治理区。(李富 端木 王向东 摄)
从荒山野丘到生态绿洲,从单打独斗到三产融合,龙潭生态区的蜕变,是内蒙古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片被绿意浸润的土地上,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更多“绿富同兴”的美好篇章。(李富 端木 王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