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松山区:生态治理显成效 蜂飞蝶舞绘就夏日新图景

内蒙古松山区:生态治理显成效 蜂飞蝶舞绘就夏日新图景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7-16 11: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的草原与湿地,连片的紫色蓟花在风中摇曳,成群的蜜蜂、食蚜蝇穿梭其间,橙斑粉蝶、绢粉蝶舒展翅膀翩跹起舞。曾经遭受沙化、植被退化困扰的土地,如今因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重现“蜂飞蝶舞、草长莺飞”的生机画卷。

7月14日,松山区王府镇草地,野蜂正在采蜜。(李富摄)

松山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曾因过度放牧、垦殖及气候变化,面临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难题。十年前,这里的草场稀疏,风一吹黄沙漫天,别说蝴蝶,连蜜蜂都少见。

为破解生态困局,松山区近年来锚定“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在城子乡的生态修复示范区,曾经的荒地已变身“乔灌草”立体植被带。“我们采用‘封禁+补植’模式,优先种植沙打旺、羊草等固土植物,再搭配山杏、沙棘等经济林木,既固沙又富民。”松山区林业和草原工作人员介绍,植被覆盖率从2015年的45%提升至如今的68%,局部区域甚至超过75%。

生态改善的直接信号,藏在昆虫种群的变化里。生态监测最新数据显示,松山区已记录蜂类、蝶类等传粉昆虫132种,较2015年增加41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紫蛱蝶等珍稀物种时隔20年重现踪迹。蓟花、狼毒花、蒲公英等蜜源植物的大面积恢复,为蜂蝶提供了充足食物。松山区昆虫的多样性,它们不仅是传粉的生力军,还能捕食蚜虫,形成授粉—控害的生态链。

在王府镇的草甸,记者看到,数只绢粉蝶正停在蓟花上吸食花蜜,翅膀上的黑色脉络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这些蝴蝶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它们的回归证明松山区的生态系统已具备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

生态向好,最终要惠及民生。松山区将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群众从“生态守护者”变为“绿色受益者”。

蜂蝶等传粉昆虫的增加,直接提升了农作物授粉效率。王府镇的设施农业园区内,一名菜农指着长势喜人的草莓说:“以前靠人工授粉,费钱又费力;现在蜜蜂多了,坐果率提高20%,每亩能多赚3000元。”

松山区“蜂蝶经济”催生出生态观光新业态。每到夏季,当铺地满族乡的“蝶舞花海”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游客不仅来赏花看蝶,还会购买蜂蜜等文创产品。景区负责人介绍,周边农家乐、民宿年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

7月14日,在松山区王府镇草地拍摄的狼毒花。(李富 端木 摄)

松山区推出“生态护林员”岗位,吸纳农民参与管护。“现在放牧有规范,护草有收入,草场好了,日子也甜了。”生态护林员,闲暇时还会给游客当“蝶类讲解员”。

松山区将持续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探索‘生态银行’‘碳汇交易’等新模式,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松山区的实践证明,唯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夕阳西下,松山区的草地、湿地被镀上金边,归巢的蜜蜂掠过紫色花田,蝴蝶收拢翅膀栖息在草叶间。这幅“蜂飞蝶舞”的生态画卷,既是松山区十年生态治理的勋章,更是北疆大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缩影。(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