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腾旗:蒙古族服饰成为草原旅游“靓丽名片”

克什克腾旗:蒙古族服饰成为草原旅游“靓丽名片”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7-15 09: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乌兰布统草原上,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身着绛红蒙古袍、头戴孔雀蓝顶饰的牧民姑娘们策马而来,衣袂翻飞间,银饰与刺绣交相辉映,引得游客阵阵惊呼。如今,承载着千年游牧文明的蒙古族服饰,正以“流动的文化遗产”之姿,成为克什克腾旗草原旅游的“靓丽名片”,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一针一线:织就草原文明的活态传承

克什克腾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蒙古族服饰作为游牧文明的物质载体,从材质选择到工艺细节,皆镌刻着草原儿女的生存智慧。

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姑娘正在向游客展示蒙古族服饰。(李富 端木 摄)

“过去,牧民的袍子要用老羊皮,毛朝里防风雪,面儿上绣云纹寓意吉祥;头饰的珊瑚、绿松石,既是装饰也是家产。”在经棚镇的蒙古族服饰工坊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乌云其其格指尖翻飞,正在为一件新娘袍缝制盘金绣纹样。从事服饰制作40余年的她,见证了蒙古族服饰从“生存必需”到“文化符号”的转变,“现在年轻人结婚、那达慕大会,都要定制传统服饰,一件好的袍子要绣上百种纹样,得花三四个月。”

这种对工艺的坚守,让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服饰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克什克腾部的蒙古袍多以深红、宝蓝为主色调,镶边采用“回纹”“盘肠纹”等吉祥纹样;女性头饰“孛额”(蒙古族妇女头饰)的顶饰高耸,缀满珍珠、玛瑙,行走时珠翠叮当,尽显草原女性的华贵与灵动。

文旅融合:让千年服饰“活”在当下

清晨6点,达里湖景区的服饰租赁点已经排起长队。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小姐正对着镜子调整头饰:“昨晚刷到草原旅拍视频就心动了,穿上蒙古袍站在湖边,感觉自己就是草原的一部分。”

克什克腾旗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旗接待游客680万人次,其中35%的游客参与过蒙古族服饰体验项目,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5亿元。从“静态展示”到“沉浸式体验”,当地正通过三大路径激活服饰的旅游价值。

场景化体验成为核心吸引力。在乌兰布统草原的影视基地,游客可租赁不同部落的服饰,在“将军泡子”“公主湖”等景点复刻《还珠格格》《狼图腾》的经典场景;达里湖冬捕节上,身着传统皮袍的牧民载歌载舞,向游客展示“祭湖·醒网”仪式,服饰与民俗的结合让文化体验更具感染力。

节庆IP持续放大影响力。每年8月的“克什克腾蒙古族服饰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2届,2024年吸引了中蒙俄三国的200余支队伍参赛。其中“千人服饰巡游”环节,牧民们身着祖辈传下的古董袍、现代设计师改良的时尚款,从经棚镇主街绵延至草原深处,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现象级”话题。

产业延伸拓宽致富路径。经棚镇的“草原绣娘”合作社吸纳了200余名牧民妇女,她们制作的刺绣手帕、蒙古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通过景区门店和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超2000万元。“以前靠放牧,现在靠手艺,每月能挣5000多块。”绣娘萨仁高娃笑着展示刚完成的“云纹荷包”。

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在克什克腾旗的服饰工坊里,传统纹样正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火花。年轻设计师将草原星空、火山岩纹理等元素融入刺绣,推出的“克什克腾印象”系列服饰,在国际时装周上惊艳亮相;当地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温控蒙古袍”,内置碳纤维发热片,既保留传统版型,又解决了冬季保暖难题,成为北方冬季旅游的爆款单品。

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克什克腾旗文旅部门联合电商平台开展“草原服饰带货节”,线上销售额实现突破。还在开发‘服饰+研学’产品,让孩子们在缝制迷你蒙古帽的过程中,了解游牧文明的智慧。

游客说: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戴上‘孛额’的瞬间,突然理解了蒙古族女性的骄傲。”来自深圳的游客林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旅拍vlog,视频里她身着祖母绿蒙古袍,在达达线公路上奔跑,裙摆飞扬间,银饰与蓝天相映成趣。这条vlog收获了数万点赞,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这是哪里?怎么体验?”

这种“文化共情”正是克什克腾旗想要传递的旅游内核。在白音敖包的沙地云杉林里,游客们跟着传承人学习用植物染制作布料;在热水塘镇的温泉酒店,“蒙古袍主题客房”提供从浴袍到睡衣的全套民族风用品……服饰不再是“拍照道具”,而是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

未来:让草原美学走向更广阔舞台

站在阿斯哈图石林的观景台上,一名服饰设计师望着远处的服饰展演队伍,眼神里满是期待:“明年,我们要建一座蒙古族服饰博物馆,把最老的古董袍、最新的设计款都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服饰里有草原的历史和未来。”

克什克腾旗的文旅蓝图中,蒙古族服饰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打造“中国草原服饰之都”,建设集设计、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开发“服饰主题自驾游”,串联草原、石林、温泉等景点;推动蒙古族服饰走进国际时装周、文创展会,让草原美学走向世界。

从马背民族的生存智慧,到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服饰正以“流动的文化遗产”之姿,在草原旅游的赛道上绽放独特魅力。当传统与现代交织,当文化与产业共振,这片土地上的一针一线,终将编织出更绚烂的文旅图景。(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