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架豆角种植基地,连片的豆角藤蔓顺着竹架肆意攀爬,翠绿的叶片间点缀着白色小花,农户们手持竹竿精心搭架、理蔓,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序曲。作为当地特色农业的“金名片”,架豆角不仅为沙土地注入蓬勃生机,更架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平台。
沙土地里的“绿色机遇”
7月13日,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农民正在给架豆角掐尖。(李富 端木摄)
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温带大陆性气候赋予其年均3000小时以上的充足光照,昼夜温差达15℃的独特条件,加之沙质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佳,为架豆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近年来,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将架豆角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倾斜、技术扶持与市场引导,推动产业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发展”。
目前,全旗架豆角种植已经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绿色银行”。在乌敦套海镇、五分地镇、乌丹镇等主产区,连片的豆角田沿着田埂延伸至天际,成为夏日里最亮眼的乡村风景线。
科技赋能的“田间革命”
“豆角要高产,搭架是关键!”在乌敦套海镇种植基地,农技员正在指导农户调整竹架间距。传统架豆角种植依赖人工搭架,不仅效率低下,还易因通风透光不足影响产量。如今,当地推广“标准化竹架+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同时通过滴灌系统精准供给水分养分,使豆角亩均增产15%。
农业部门还推广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2024年,翁牛特旗架豆角成功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脆嫩多汁、纤维细腻的品质赢得北京、天津、沈阳等一线城市商超的长期订单。
农户增收的“黄金产业”
在乌敦套海镇的种植田里,一名农户夫妻默契配合——丈夫仰头将竹竿插入土中,妻子俯身理顺藤蔓,汗水浸湿衣背却难掩笑意。农户说出了“增收账”:“政府支持种植架豆角,技术员上门指导病虫害防治,豆角成熟前收购商就来签了订单,咱只管种好就行!”
7月13日,在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拍摄的架豆角基地。(李富 端木 摄)
据统计,架豆角种植带动全旗2000余户农户就业。农户靠着一垄垄豆角藤蔓,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把好日子过甜”的愿望。
产业链延伸的“振兴图景”
在乌丹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刚采摘的豆角经过分拣、包装,迅速搭乘冷链车发往外地。当地还探索发展豆角干、酸豆角等深加工项目,开发“豆角宴”特色餐饮,延伸产业链条。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手持新鲜豆角热情推介:“翁牛特架豆角,现摘现发,脆嫩度拉满!”线上订单量日均超千单,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
翁牛特旗农牧业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一粒豆、一条链、一个品牌”做文章,规划建设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园,打造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同时,依托“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让架豆角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更多农户在产业链增值中分享红利。
7月13日,在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拍摄的架豆角基地。(李富 端木 摄)
从沙土地里的绿色藤蔓,到农户手中的“增收密码”,翁牛特旗的架豆角产业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这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豆角田,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注脚——当小豆角长成大产业,农民的好日子,也正沿着藤蔓节节攀升。(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