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管关键期,走进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的田间地头,连片的玉米苗郁郁葱葱,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裹挟着水雾掠过垄间,农技人员蹲在田埂间手持放大镜查看虫情……一幅“科技赋能、精细管护”的夏管画卷正徐徐铺展。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板块,松山区紧盯秋粮增产目标,以技术赋能、绿色增效为抓手,全方位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千亩示范区播种收官,技术专班护航增产
“今年春季播种特别顺,农技员全程盯着,行距、株距都调得精准,苗出来齐整得很!”初头朗镇大酒缸村种植大户王建国指着自家承包的示范田,黝黑的脸上笑出褶子。这片位于大酒缸村的2000亩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示范区,是松山区2025年农业生产的“核心试验田”,辐射带动周边1万亩农田提质增效。
7月9日,在松山区王府镇田野里,农民正在驾驶新型农机进行植保作业。(李富 端木 摄)
为确保播种质量,松山区农牧局组建“技术专班”,从播种前的土壤墒情检测,到播种时的机械调试、参数设定,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我们针对当地土壤质地和玉米品种特性,制定了‘一田一策’播种方案,比如沙壤土区域播种深度控制在5-6厘米,黏土区域调整为4-5厘米,确保种子‘一播全苗’。”松山区农牧局高级农艺师张建军介绍,技术小组累计开展田间指导60余次,解决播种难题20余个。
专家田间“传经”,密植技术落地生根
“玉米密植不是简单增加株数,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精准调控……”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的田间课堂上,20余名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围在试验田边,笔记本上记满技术要点。为推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落地,松山区特邀李少昆团队开展“手把手”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260人次,发放《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手册》等资料1000余份。
在大酒缸村的示范田里,李少昆手持测绳现场演示“宽窄行密植”技术:“宽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这样既能保证通风透光,又能提高种植密度,每亩可增加有效穗数1500-2000个。”种植户李福贵蹲在垄间丈量调整,“专家教的法子就是不一样,往年我这地每亩种4000株,今年按这密度能种4500株,还不担心倒伏,心里有底了!”
技术培训的“精准滴灌”,让先进种植技术快速转化为田间生产力。目前,松山区玉米密植技术覆盖率已达85%以上,为单产提升注入“科技动力”。
绿色技术“双轮驱动”,节本增效提质
“这片示范田用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手机APP就能控制灌溉和施肥,比传统方式省水30%、省肥20%。”在松山区太平地镇的节水灌溉示范区,农艺师刘老师向观摩团展示智能水肥管理平台。松山区聚焦“绿色增效”,在核心示范区推广精准水肥调控、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节本”与“提质”双赢。
7月9日,在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拍摄的玉米田。(李富 端木 摄)
精准水肥调控方面,通过土壤墒情监测仪和气象站数据联动,按需灌溉施肥。数据显示,示范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8%。“以前浇水施肥凭经验,现在看数据说话,玉米长得更壮,还减少了面源污染。”大酒缸村合作社负责人算了笔账,“每亩地水肥成本能省50元,2000亩示范田就是10万元,这‘绿色账’算得值!”
绿色防控技术同样成效显著。示范区采用“理化诱控+生物防治”模式,布设性诱捕器3000个、释放赤眼蜂200万头,玉米螟虫口减退率达7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100%。
智能农资“双保障”,筑牢稳产根基
“今年农资不仅没涨价,还提前送到地头,播种机带北斗导航,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在松山区夏家店乡农资配送中心,种植户正领取良种和化肥。松山区通过优化农资供应链,与30余家农资企业建立“点对点”供应机制,确保良种、化肥、农药足额供应。同时,投入北斗导航播种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智能农机200余台,播种作业效率提升40%,精度控制在±2厘米以内。
“智能农机让‘精准农业’从概念变成现实。”松山区农机推广站负责人介绍,北斗导航播种机可自动规划作业路线,避免重复作业,每亩地节省燃油成本5元;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雾化效果好,农药利用率提高15%。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
夏管持续发力,筑牢丰收底线
“接下来是玉米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我们要重点做好病虫害监测和水肥管理。”松山区农牧局负责人表示,区里已组建10支“夏管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开展苗情、虫情、墒情“三情”监测,建立“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机制。同时,在各乡镇设立“病虫害防控物资储备点”,储备农药、植保机械等物资200余吨(台),确保“虫口夺粮”战打得赢。
“我们还将推广‘一喷多促’技术,在玉米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籽粒饱满,力争核心示范区亩产突破800公斤,辐射区亩产提高5%以上。”松山区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夏管,为秋粮丰收筑牢“压舱石”。
从春日里的精准播种,到夏日里的精细管护,松山区以科技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粮稳天下安”的答卷。随着各项夏管措施的深入实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玉米,都在积蓄着丰收的力量,静待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