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幸福食堂"里的民生温度:一碗热饭托起银发族晚年幸福

巴林左旗"幸福食堂"里的民生温度:一碗热饭托起银发族晚年幸福

来源:华夏文明网 2025-07-10 09: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每周一到周五,我都来这儿吃饭,两菜一汤才8块钱,比自己在家做省事多了!"71岁的谢大爷端着餐盘坐在巴林左旗东城街道望京社区幸福食堂里,热乎的饭菜驱散了秋日的凉意。今年以来,巴林左旗民政局以老年群体"用餐难"为切入点,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N"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用一碗碗热饭诠释着"老有所养"的民生承诺,让1.4万余人次老年人在三餐烟火中触摸到幸福质感。

15分钟助餐圈:让温暖触手可及

走进望京社区幸福食堂,明黄色的桌椅整齐排列,墙上的价目表清晰标注着"60-70岁8折,70岁以上7折,低保户5折"。厨房内,厨师正忙着翻炒土豆烧牛肉,香气扑鼻而来。"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我一个人做饭麻烦,现在下楼走5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和老伙计们聊聊天。"谢大爷指着窗外的公示栏,那里贴着每周更新的食谱,从红烧鱼到小米粥,兼顾营养与口感。

巴林左旗按照"旗级辐射、乡镇联动"思路,投入40万元在10个乡镇(街道)建成标准化助餐点,形成"中心厨房+社区餐厅+配送入户"三级网络。在西城街道,助餐点配备智能订餐系统,老人通过手机APP提前预约,志愿者按时将餐食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上周我老伴生病,一个电话就有人把饭送到床头,菜还是热乎的。"居民王淑珍展示着手机里的订餐记录。数据显示,全旗已形成15分钟助餐服务圈,去年以来累计配送上门服务3200余次,步行可达的"楼下食堂"成为老年人的日常打卡地。

在查干哈达苏木,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助老餐厅格外醒目。餐桌上摆放着蒙古奶茶和手把肉改良版套餐,墙壁装饰着民族图案。"我们根据蒙古族老人饮食习惯,保留传统烹饪方式,同时降低盐油含量。"餐厅负责人介绍,这里每天有30余位少数民族老人就餐,既解决了吃饭难题,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小阵地。

从"吃饱"到"吃好":舌尖上的民生承诺

"这个控糖餐味道不错,再也不用担心血糖升高了。"碧流台镇助餐点内,糖尿病患者李大爷对新推出的特色餐赞不绝口。巴林左旗在菜品设计上做足"适老文章",所有餐食遵循低盐少油、软烂易嚼标准,还为慢性病老人定制专属餐谱。市场监管部门每周对食材进行抽检,厨房实行"明厨亮灶",每餐留样48小时,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

"红烧肉太咸了,建议少放酱油。"在迎宾社区助餐点的意见簿上,居民刘大妈的留言被醒目标注。次日,厨师就调整了烹饪方式。"我们每月收集老人意见,动态调整菜单。"助餐点负责人指着墙上的"老年议事会"公告栏,"上周刚开完会,决定增加每周二的鱼香茄子,这是老人们点单最多的菜。"这种"养老服务老年人说了算"的模式,让餐食满意度达98%以上。

更暖心的是价格机制——政府对每个助餐点每年补贴5万元,社会爱心企业捐赠厨房设备,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多方合力下,老年人用餐价格比市场价低30%。65岁的低保户张奶奶算过一笔账:"以前一顿饭至少15元,现在只要7元,一个月能省200多块。"这种"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志愿帮一点"的四方共担模式,让幸福食堂既有温度又可持续。

一碗饭的N种可能:从民生工程到社区枢纽

午餐时分,西城街道助餐点里不仅有银发老人,还有不少穿工装的年轻人。"15元两荤两素,比外卖干净实惠,还能顺路给父母带一份。"上班族吴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巴林左旗创新"老年助餐+全龄服务"模式,助餐点白天为老人服务,晚上向上班族开放,55%的营收来自非老龄群体,实现微利运营。如今,助餐点还推出"小哥送餐"服务,为外卖骑手提供歇脚点和热饭食,成为社区共享空间。

在林东镇助餐点,一场"厨艺比拼"活动正在进行,老人和志愿者共同制作重阳糕。"这里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社交平台。"经常参加活动的赵大爷说,他在食堂认识了5位棋友,每周固定聚会。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助餐点正逐步拓展功能,增设健康讲座、法律咨询等服务,让"一顿热饭"成为连接民生服务的纽带。

眼下,巴林左旗正推进助餐点数字化升级,计划引入AI订餐系统和智能取餐柜。"未来,老人刷脸就能取餐,子女还能远程查看用餐情况。"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负责人展示着规划图,"我们将扩大覆盖面,力争明年实现行政村助餐点全覆盖,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尝到幸福滋味。"

从城市社区到苏木乡镇,巴林左旗的幸福食堂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谱成民生交响乐。当80岁的陈奶奶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乎饭,当少数民族老人尝到家乡风味的改良餐,当上班族在食堂偶遇邻里寒暄,一碗饭的温度,正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刻度。这不仅是解决"吃饭难"的民生工程,更是重塑社区温情的暖心实践——在升腾的烟火气中,老年人收获的不仅是一顿热饭,更是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时光。(李富 杨宜霖 邹慧)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