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脚下,花海如造物主打翻的调色匣,将山野晕染成五彩斑斓的童话长卷。古色古香的“马鞍山”牌坊伫立花田之畔,飞檐斗拱与繁花盛景交相辉映,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沉醉其间,共同见证喀喇沁旗以生态为魂、旅游为翼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7月8日,一名小朋友在马鞍山花海里赏花。(李富 端木摄)
马鞍山花海秉持“四季递嬗,步移景异”的造景哲思,今夏核心景观区如造物主打翻了调色匣,醉蝶花、油菜花、各色花卉各展风姿:粉白醉蝶花似贪杯的仙子,蘸着晨露醺然起舞,蝶翼般的花瓣轻颤时,恍若千万只蝴蝶振翅欲飞,微风掠过,便掀起浪浪粉白涟漪;连片油菜花如阳光浇筑的金箔,泼洒在大地上,又像穿着金裙的舞者,在青黛山峦的环抱下跳着恢弘的集体舞,成就“金浪拥翠”的磅礴画境;航拍俯瞰,规整的花田条纹仿若大地被大自然用直尺划开的彩色琴键,薰衣草的紫、玫瑰的红、雏菊的黄……每一道条纹都在弹奏季节的旋律,几何秩序与自然生机缠绵共舞;野趣花境里,小黄花像撒欢的孩童,在绿野上信手涂鸦;紫色花簇是害羞的少女,躲在叶间偷瞄游人;白蝶花则如芭蕾舞者,踮着脚尖在醉蝶花旁旋转,三者相映成趣,勾勒出未经雕琢的山野浪漫。
7月8日,游客在喀喇沁旗马鞍山花海游览赏花、休闲娱乐。(李富 端木 摄)
作为地标,“马鞍山”牌坊恰似一位盛装的老者,披着彩绣披风伫立花畔:红柱彩梁托举飞檐斗拱,龙纹彩绘流转千年气韵,既呼应喀喇沁王府的建筑遗风,又在花海与远山之间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悄然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
在这片缤纷花海里,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勾勒出百态图景。银发旅行团身着统一粉裤装,红围巾在油菜花海中格外醒目,领队王阿姨笑言:“我们从市区包车来,姐妹们拍了上百张照片,要把‘青春’留在花里!”孩童们穿梭醉蝶花丛与小黄花田,攥着花瓣问东问西,家长们追在身后,定格“花丛捕梦”的温馨瞬间;年轻群体以花海为天然影棚,白裙姑娘倚着青山,红装少女比心打卡,社交平台上“马鞍山花海”话题已收获超10万次互动;家庭游客漫步牌坊前花路,指着远处山峦给孩子讲“马鞍山传说”,古建与繁花的交融里,文化传承悄然发生。
7月8日,在喀喇沁旗马鞍山拍摄的花海。(李富 端木 摄)
花海的繁荣,更折射出喀喇沁旗“生态+旅游”战略的深层逻辑。通过花田建设治理荒山,当地植被覆盖率提升,昔日荒坡变身为“天然氧吧”;产业延伸效应显著,周边农家乐推出“花海宴”,野菜、蘑菇、农家菜供不应求;民宿订单排至月底,“住一晚看晨雾漫花”成为游客新宠;业态创新上,摄影基地、研学营地相继落成,花艺课、自然科考等体验项目让“一日游”升级为“深度游”。数据见证活力:2025年花期已接待游客超数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赏花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马鞍山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古意与繁花的诗意对话。牌坊不仅是景观节点,更是文化载体:建筑细节中,龙纹彩绘传承蒙古族文化符号;游览动线里,“花海导览图”嵌入马鞍山传说、契丹民俗故事,游客赏花时可聆听优雅的乐曲;夜间,牌坊灯光秀与花海荧光装置联动,“古建映繁花”的夜景成为新打卡点,实现“白天赏景、夜间品文”的全时段体验。
暮色中,花海被镀上一层金辉,牌坊剪影在晚风中更显古朴。马鞍山花海的走红,不仅是一季繁花的惊艳,更是喀喇沁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当山水与繁花相拥,当文化与旅游共融,这片土地正以最浪漫的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永续篇章。 (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