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松山区:乡村振兴 秧歌扭起来

内蒙古松山区:乡村振兴 秧歌扭起来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07-04 09: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内蒙古松山区的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旋律正激昂奏响,而秧歌,这一极具地域特色与民俗魅力的艺术形式,成为了生动注脚,扭出了乡村的蓬勃生机与幸福图景。

晚霞映衬松山区的乡村田野,热闹的锣鼓声便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各村的文化广场上,身着鲜艳服饰的村民们早已集合完毕,红的绸带、粉的扇子、彩的头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流动的色彩盛宴,即将开启一场关于乡村活力的展演。

秧歌队伍里,有精神矍铄的老人,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皱纹,却没能带走对生活的热忱。他们手持彩扇,步伐稳健,每一次扭动都带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好日子的尽情歌颂。也有正值壮年的村民,他们将劳作的力气融入秧歌的节奏,动作刚劲有力,展现着乡村振兴进程中劳动者的担当与活力。还有活泼的年轻人,他们把时尚的元素与传统秧歌融合,让这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王府镇农民正在进行秧歌表演。(李富 郭仕达 摄)

在松山区,秧歌不只是简单的民俗表演,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政府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秧歌赛事、展演活动,让村民们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目光。一场场秧歌盛会,聚起了人气,也聚起了乡村发展的底气。游客们慕名而来,在欣赏精彩秧歌表演的同时,走进乡村民宿、品尝农家美食、采购特色农产品,带动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让乡村的 “美丽资源” 转化为 “经济财富” 。

夜晚,太平地镇的农民正在广场进行秧歌表演。(李富 端木 摄)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秧歌承载着松山区乡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代代传承中,凝聚着村民的向心力。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排练秧歌,交流技艺、分享生活,拉近了邻里距离,涵养了文明乡风。那些传统的秧歌曲调里,融入了乡村新变化、新故事,成为传递政策、弘扬正能量的载体,让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文明风尚等内容,通过欢快的旋律、生动的表演,深入人心,化作村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行动。

松山区农民正在广场扭秧歌,健身娱乐。(李富 端木 摄)

松山区的乡村,在秧歌的舞动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闲置的土地,因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种上了特色果蔬、花卉,成为致富的 “希望田”;破旧的房屋,经过改造升级,变身温馨民宿、整洁庭院,勾勒出 “美丽乡村” 的模样;完善的文化设施、丰富的精神生活,让村民的笑容愈发灿烂,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而秧歌,始终是这变化图景中最灵动的一笔,扭出了产业兴旺的活力,扭出了生态宜居的画卷,扭出了乡风文明的新风,扭出了治理有效的秩序,更扭出了生活富裕的喜悦。

“扭起秧歌步,踏上振兴路”,内蒙古松山区的乡村,正以秧歌为媒,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大步迈进。那一个个欢快的身影,一次次有力的扭动,是对乡村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奔赴,相信在文化的滋养、产业的驱动、村民的奋斗下,松山区乡村振兴的秧歌会扭得愈发精彩,书写出更多充满希望与幸福的乡村故事 。(李富 端木)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