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的科尔沁沙地边缘,六月的风裹挟着清甜花香拂面而来。曾经“风吹黄沙跑,地上不长草”的荒凉场景,如今已被“千亩芍药竞绽放,五彩花田醉游人”的盛景取代——伙房村科尔沁沙地生态经济沟项目,正以生态治理为脉络,编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美,生态产业富民兴乡”的崭新图景。
6月9日,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科尔沁沙地治理区,芍药花盛开。(李富 端木 摄)
生态经济沟:治沙突围的“试验田”
伙房村的蜕变,始于一场对沙地治理模式的大胆突破。作为巴林左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试点项目,伙房村生态经济沟总投资50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超2万亩,瞄准“生态+产业”双轮驱动,构建集花卉生产、农产品加工、民宿旅游、康养度假、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6月9日,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科尔沁沙地治理区,芍药花盛开。(李富 端木 摄)
站在项目区远眺,2000亩芍药、牡丹示范田如彩色锦缎铺展:粉白芍药簇拥成云,紫红牡丹点缀其间,与远处山峦相映成趣。这片曾经的风沙源,如今不仅成为阻挡沙化的“绿色屏障”,更孕育着富民强村的希望。
花卉产业:科研赋能的“美丽经济”
“沙漠里种出高端鲜切花,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项目负责人指着盛放的芍药介绍道。借助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的战略合作,项目成功引进并研培高品质芍药鲜切花、耐寒牡丹鲜切花、药食同源玫瑰花及多种时令花卉,打破了沙地“只能种沙棘”的刻板印象。
科研力量的注入,让沙地花卉兼具“颜值”与“价值”:芍药鲜切花畅销京津冀市场,牡丹种苗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玫瑰花深加工项目也在规划中。“以前治沙是‘输血’,现在产业是‘造血’,每亩花卉的收益是传统作物的5倍以上。”当地农技人员感慨。
6月9日,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科尔沁沙地治理区,芍药花盛开。(李富 端木 摄)
林果升级:老资源迸发新活力
项目的智慧,还体现在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盘活:1000亩山杏嫁接为“珍珠油杏”,从无人问津的野生林,变为可采摘、可加工的经济林,预计盛果期亩均增收超3000元; 800株文冠果与大连民族大学林业研究院合作,成为“丰产品种嫁接实验基地”。未来,文冠果果仁将提炼高端食用油,花叶制成养生茶,实现“一棵树赚三份钱”。 “把‘生态包袱’变成‘产业财富’,这才是可持续的治沙。”项目技术顾问坦言,林果产业的升级,让沙地治理从“单一治沙”转向“生态增值”。
文旅融合:沙地变身“网红打卡地”
当生态底色绘就,乡村旅游成为激活发展动能的“催化剂”:春日,芍药初绽,游客慕名而来,在花田打卡、露营;夏日,山杏挂果,亲子家庭穿梭林间体验采摘;秋日,文冠果成熟,研学团队考察生态治理成果;冬日,康养民宿开门纳客,游客在温泉与雪景中享受慢生活。
项目还开发了户外露营基地、农耕文化研学馆、民俗手作工坊,将农业观光与体育、文化深度融合。据介绍,仅芍药花期就可以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超百万元。“以前守着沙地受穷,现在借着花海致富!”村民刘大姐笑着说,她的农家乐旺季月入过万。
6月9日,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科尔沁沙地治理区,芍药花盛开,游客留影。(李富 端木 摄)
就业增收:共享生态治理红利
治沙的成效,最终落脚在百姓的“钱袋子”里。项目带动超200名村民就业:从花卉种植、林果管护,到民宿服务、导游讲解,“家门口务工”让群众年均增收1.2万元。
更深远的改变,是观念的更新:曾经对沙地“谈沙色变”的村民,如今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自发维护花田、果树。“生态好了,游客来了,钱也赚了——这日子,比花还美!”在芍药田务工的张大爷,话语里满是欣慰。
沙海变花乡的启示(小标题)
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治沙攻坚的鲜活实践,为沙地治理写下生动注脚:治沙不是“与沙为敌”,而是“与沙共生”,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沙地释放出“生态+经济”的双重价值。
6月9日,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科尔沁沙地治理区,当地农民正在侍弄芍药花。(李富 摄)
如今,伙房村的芍药花海仍在延展,文冠果林愈发繁茂,乡村旅游的笑声回荡在沙原之上。这片曾经的风沙前沿,正以“芍韵花乡”的姿态,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也为更多沙地治理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花加拉嘎样本”。(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