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翁牛特旗东部的稻农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水稻插秧工作。机械化作业的广泛应用,让春耕生产跑出了“加速度”,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在田间地头徐徐展开。
在翁牛特旗最大的水稻主产区——海拉苏镇,插秧的“冲锋号”率先吹响。为了抢抓农时,起运秧苗、装车运送等环节一气呵成。机耕手们熟练地将育好的秧苗一盘盘放入插秧机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块块原本空荡荡的水田迅速换上了崭新的“绿装”。
走进水田,只见农民们脚踩进湿润的泥土里,熟练地配合着插秧机的节奏。有的农民专注地整理着即将放入插秧机的秧苗,确保每一盘秧苗都摆放整齐,以便机器顺利插秧;有的农民紧跟在插秧机后,仔细观察秧苗的栽种情况,遇到个别漏插或歪斜的秧苗,便迅速弯腰补插或扶正,眼神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他们的双手在泥水中快速地舞动,虽沾满了泥土,却充满了力量与希望。那一行行整齐插入泥土的秧苗,仿佛是他们精心书写的绿色诗行,在水田中蔓延开去。
海拉苏镇水稻种植户谷海祥说:“我今年种了800多亩稻田地,现在积温也够了,所以今天开始插秧,预计一个星期之内插完。”海拉苏镇的插秧机耕手也表示,插秧机安装了北斗自驾仪后,不仅省时间,还省人工,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
翁牛特旗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孕育出了以晶莹剔透、稻香馥郁闻名于世的“红山稻”,被誉为“稻米中的极品”。今年,翁牛特旗采用工厂化育秧模式,育秧面积达3100亩左右,计划种植水稻21万亩,占赤峰市水稻总产量的80%。每年,有近10万吨的稻谷从这片“龙凤之乡”走向城市的餐桌,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内蒙古第三大水稻生产旗县,近年来,翁牛特旗农牧部门致力于将新品种、新技术与农牧业生产深度融合,先后承担实施国家重大协同计划——水稻绿色节水增效示范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助力全旗水稻产业走上“小而优,优而精”的发展之路。“翁牛特大米”不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机械化插秧的高效作业,到农民们细致入微的田间操作,翁牛特旗在水稻种植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如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春耕的忙碌景象预示着未来的丰收。翁牛特旗正以实际行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也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科技与勤劳的双重助力下,翁牛特旗的水稻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5月19日,翁牛特旗海拉苏镇农民正在进行水稻插秧作业。(通讯员: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