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聚焦AI时代教育本质的前沿讨论。西浦校长、院长、顶尖教授与学子校友代表,以及京津地区的400多名高中学子和家长齐聚现场,从政策、理念到实践,全面展示西浦“教育+AI”融合路径。这场论坛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观察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
“知识不再稀缺,教育目的必须重塑。”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说。他指出,面对AI带来的智能冲击,全球90%的大学仍延续专业导向的教育体系,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在毕业时已不如一个通用AI模型。
西浦副校长钞秋玲教授也在论坛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历史节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直面两大核心命题:其一,如何为学生奠定面向未来的能力基石;其二,如何培养学生驾驭AI应对复杂挑战,而非被技术所替代。”
“过去大学是为了防止人无知,现在在AI面前,是要让人有能力辨别真假、应对复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有模糊性。”席酉民校长提出,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融合智慧培养”。他解释,这是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哲学思维、人文艺术和心理韧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能让人类在AI时代中实现有意义的共生。
他强调:“未来不是AI替代人类,而是人类需要学会与AI协作,成为能整合多元能力并引领创新的人。”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智”和“复杂性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与复杂时,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决策力。
他还介绍,西浦已全面构建“AI支持的教育体系”:构建AI支持的“学习超市”平台,实现兴趣驱动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大一推行AI素养课程,大二起结合专业深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能力。学校打造AI导师系统辅助学习与评估,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通过项目制、场景式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在“院长面对面”环节,多位西浦院长和教授就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分享了各自专业领域如何应对AI技术浪潮下的教育挑战。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介绍了基础学科如何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结合,并分享了学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的机会;产金融合学院院长陈峻松教授强调了跨学科融合在金融科技和数字供应链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AI与先进计算学院院长AngelosStefanidis教授及黄思奇博士共同解析了如何平衡算法理论与产业应用,特别是在医疗、交通等场景的合作实践;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敏副教授聚焦工程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强调培养“跨界工程师”;国际商学院本科教学主任罗盈婵博士则回应了AI冲击下商科课程如何兼顾核心知识与技术前沿。多维度的深度回答,展现了西浦各学院围绕未来教育的系统思考与前瞻布局。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事务中心主任解启健博士介绍了学校最新招生政策,包括奖学金计划、招生流程、升学路径等实用信息。他透露:“目前西浦已有25000名在校学生、1800余名教职工,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