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笔“草票贷”落地内蒙古达茂旗 金融“活水”激活草原“绿色银行”

首笔“草票贷”落地内蒙古达茂旗 金融“活水”激活草原“绿色银行”

来源:达茂旗融媒体中心 2025-04-30 20: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广袤的达茂草原上,一份特殊的“生态存折”正成为撬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平衡发展的战略支点。2024年12月,全国首张“草票”在此诞生,将草原生态价值转化为可增值、可抵押、可交易的资产凭证;短短数月间,“草票”从概念落地为实践,今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草票办落户达茂旗;4月28日,全国首笔“草票贷”落地,牧民呼和以其草场“草票”抵押,获得20万元贷款授信,成为这场绿色金融革命的首批受益者。

从“一片草”到“一张票”,达茂旗实现的不仅是形式上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如今凭借草票制度,达茂旗正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经济凭证。这张小小的草票,让“草”的价值从单纯的畜牧产出,拓展到生态价值、绿色金融等多元领域。

达茂旗地处祖国北疆,地域辽阔,有天然草原面积2300万余亩。长期以来,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长期存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而禁牧又让牧民失去传统生计,影响了祖国北疆安全屏障的建设,“草票”的诞生,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创新,试图通过“集中联户经营、确权不确地”统养共富模式、科学探索“草票+”制度建设。生活在达茂旗草原的牧民呼和,在“草票”发行现场拿到了全国的第一张“草票”,他告诉记者:“草原是我的家乡,今后我们更要严格按照以草定畜规定养殖牲畜数量,把草原保护好,让草原体现更多的生态价值,草原好了,我们牧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而草票办的正式成立,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达茂旗创新“草票”机制,引导牧民转变传统放牧方式,严守草畜平衡,筑牢生态屏障;通过经营权流转激活草原资源资本属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激活生态服务、绿色信贷等衍生价值,推动规模化经营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

在达茂旗草票办的推动下,“草票”的金融属性被深度挖掘。4月28日发放的两笔“草票贷”共计120万元,标志着达茂草原的生态资源正式进入金融市场。牧民不仅可以通过“草票”获得稳定收益,还能以“草票”质押申请贷款,用于改良畜种、建设智慧牧场等生产性投入。

这种“生态保护—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重塑达茂草原的经济格局。达茂旗政府副旗长党晓宏向记者介绍道:“今天首批‘草票贷’发放是‘草票+’模式的初步探索,我们通过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草票’原始持有者提供金融担保,从而破解‘难抵押’的问题,探索“草票”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在市场交易中显化和实现绿水青山价值。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草原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原则,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制度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草票”的价值不止于纸面,“草票贷”让这张“绿色凭证”真正流动起来。“近几年我们牧民增强了生态保护的意识,随着‘草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草场也正在逐步完成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变,现在的‘草票贷’更加为牧民的增收添加了新动力,牧民增收、保护生态的劲头也就更足了。”达尔汗苏木阿拉腾图格嘎查牧民呼和说。

从“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放牧,到“凭草票生金”的现代治理,达茂旗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提供了新方案,更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如今,达茂旗的改革实践中,每张“草票”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度量、可交易、可增值的资本,生态保护便不再是负担,而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肖旭婕邢浩)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