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4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殷耀 李国利 于嘉
暮春三月,塞上草长,戈壁染绿,弱水扬波。随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刺破云霄、平稳升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壮阔征途中再挥如椽巨笔,呈现叩问寰宇的又一次壮美腾跃。
这是2024年10月27日在额济纳旗黑河沿岸拍摄的野胡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连振 摄
我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既以东风航天城的飞天畅想圆梦问天壮举,又以广阔着陆场的广袤襟怀成就揽月凯旋。同一片蓝天热土间,起飞与返回的轨迹在云端相衔,承载着内蒙古支持航天事业六十余载的守望,也蕴含着航天事业发展给内蒙古带来的馈赠。
弱水河畔航天城
东风航天城,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高耸入天的湖蓝色发射塔架,圆满执行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后,恢复了往日宁静。乘坐电梯来到塔架第9层固定平台,可看到航天员进舱通道。塔架主体结构高75米,加上顶部吊车和避雷针,总高超过100米,还设计了逃逸滑道、地下封闭掩体等供航天员使用的安全设施。
从1999年到现在,20艘神舟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把20多名中国航天员送入浩瀚太空。
时间回到33年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几年后,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戈壁滩上建成。那时,成千上万的航天人昼夜攻关、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标记我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新高。从无人飞行到多人长期驻留,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稳定运行……我国航天人的步伐越迈越快。
距发射塔架数十米的地方,有一棵2米多高的榆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面向发射塔架的一面,一些树枝枯萎了。原来,因为距发射塔架近,每一次发射任务都会让这棵榆树经历一次考验,然而它依旧坚强生长,并把繁盛的一面展现给人们。
发射测试站的工作人员说,人们都称它为“树坚强”,面对一次次的烈火和高温,它从未放弃过生长,年年抽出新芽。航天城里的航天人在这里扎根坚守,干好工作,就像“树坚强”一样,扎根戈壁,遥望塔架,永不放弃。
这是2024年10月31日拍摄的东风航天城内的东风礼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志鹏 摄
说起东风航天城,就不得不提起东风礼堂,它是航天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礼堂是3层红砖建筑,总高20多米,内部分为前厅、中央大厅和舞台,两边还有休息室和办公用房。据介绍,礼堂的建筑用料是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部分建筑材料,而且其外观与当时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相似。
如今,东风礼堂依然保持最初模样。一代代航天人在此举行重要活动,见证我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
航天城内不仅有事业,也有生活。漫步其中,街道两旁草木繁茂,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有一处林子,每棵树都是由航天员亲手栽下的。不远处有两潭湖水,一处叫飞天,一处叫揽月,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生活区,超市、餐馆、菜市场、奶茶店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傍晚来临,人们来到东风礼堂前,跳起节奏明快的广场舞,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
东风航天城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航天人。距载人航天发射场7公里处,坐落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700多位英雄先辈,既有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在烈火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的普通官兵。他们的革命英雄精神可歌可泣,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奋斗。
这是11月2日拍摄的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一景。该发射场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志鹏 摄
筚路蓝缕铸辉煌
从东风航天城中心城区驱车向北40多公里,就到了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场内游人三五成群,在2座退出历史舞台的发射塔架前留影。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从5020工位的发射塔架升空,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浩渺太空,自此有了属于我们的一席之地。
位于5020工位的发射塔架是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塔架,高36米,有6层的回转平台,中间有一个电梯和简单的工作平台,它见证了我国航天“从零到一”的突破。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不久,位于138工位、高46米的发射塔架启用。这座塔架设计结构更为先进,回转平台也多了几层。
这两座塔架见证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升空等多个航天历史瞬间。如今,它们如钢铁巨人一般,在一对平行钢轨的两端相望。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中,还有一处埋在沙丘下的5020地下控制室,它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指挥所。走进控制室,钢筋混凝土防爆门印刻着时代烙印,控制室内陈旧的潜望镜、控制系统等设备仪器保存完好。
那时,面对缺乏设备、缺少资料等困难,科技人员在煤油灯下画图纸、啃书本,用来研究的模型都是由三合板、罐头盒做成的。他们承诺: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我国从一穷二白中起步,依靠自己力量实现航天科技重大突破的一个缩影。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数以万计的各界人员奔赴西北大漠戈壁,克服飞沙走石、冰天雪地等恶劣天气,埋头建设有关研制和试验基地,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近年来,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经过修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众面前全新亮相。发射塔架被喷漆保护,并保持着当年发射后的姿态,每年迎接众多参观者。
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而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六七公里外的敖包山指挥所,见证着一次又一次发展进步。
敖包,蒙古语意思是土堆或石堆,是蒙古族群众祭天的地方,也可用来标记地点。而敖包山指挥所是一座借助自然山体的人造工事,山顶造型类似于蒙古包圆形,顶上拱出塔尖,从山上望向远方,方圆几公里内一览无余。这里在当年“两弹结合”试验和东方红卫星发射中发挥着指挥等作用。
1966年10月27日,聂荣臻元帅在敖包山指挥我国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4月24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过程中,包括渭南、喀什、南宁、长春等地的测控站都听从敖包山指挥所的调度指挥。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防科研工作者,在这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东风航天城的工作人员说,钱老等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一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可以说当时这里凝聚了国家的智慧,把我们的航天事业的高度不断提升。
这是2024年11月1日拍摄的额济纳旗中心镇达来呼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连振 摄
守望相助似胡杨
就像胡杨千年守望大漠戈壁一样,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真诚地守望着神舟飞天的梦想。
东风航天城所在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有着为了国家航天事业而数度搬迁的干部群众,谱写出“最好牧场为航天”的佳话,也有多次参与外围安保任务的民警,他们如同饱经飞沙走石和风霜雨雪的胡杨,在这里奉献与守望。
这是宝日乌拉的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2024年10月2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连振 摄
60多年前,万余位建设者来到地势平坦、雨量适宜的额济纳旗宝日乌拉一带,开启我国的航天事业。出于安全等考虑,千余名牧民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引导、支持下,收起毡房,赶着牛羊,驮着家当,搬离故乡。
离开宝日乌拉时,林淑英只有6岁。搬家那天,她骑在马上,母亲赶着羊群,其他大人有的骑骆驼、骑毛驴,或者步行,走走停停,虽舍不得,但没有一点儿怨言。途中,骆驼和毛驴的蹄掌磨破了,大人们就用布和皮子给它们包扎。从搬迁起的10年间,牧民们几乎走遍11万平方公里的戈壁、草原,每到一处,如果草长得不好,水不能饮用,大家就寻找新的地方。后来,人们才知道,搬家是为了国家需要。
林淑英老人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一个个好消息从东风航天城传来,大家都觉得搬家是一件大好事,非常自豪。
过去,最好牧场为航天;如今,“神舟卫队”再护航。额济纳边境管理大队辖区毗邻东风航天城,管辖面积11.47万平方公里。为保障发射前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古日乃边境派出所2020年组建“航天护卫队”,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派出所民警,也有居边护边堡垒户。平时,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当有安保任务时,队员们便会全方位、多角度、覆盖式加强辖区管理。
近段时间,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每天迎着旭日出发,伴着晚霞归来,穿梭于辖区重点路段和牧业点。前些年,队员们的装备较为简易,而今,技术装备逐步升级。通过手机App,执勤人员的每一次位置变动、每一条巡查记录都会实时显示。另外,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在传统安保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自研智能系统和AI研判平台,实时掌握辖区内各类动态,快速生成数据报告,为安保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每到神舟发射前,一些游客自驾来到额济纳旗,想亲眼见证神舟飞天。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在游客进入辖区时,会耐心提醒他们穿好御寒衣物,遇有情况及时报警求助,确保他们在安全舒适的条件下观看发射。
除了发射,神舟飞船也在额济纳旗返回。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着陆场从备用着陆场变为主着陆场。而让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牧民卫其勒格其骄傲的是,飞船6次降落在他承包的草场上。
2024年4月,卫其勒格其被选为“航天搜救联络员”。对于这个“身份”,他感到万分荣幸。他说,与其他队员一同护卫神舟飞船平安归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他要把这片草场保护好,为国家航天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加油助力。
“神舟家园”是吾乡
内蒙古受益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故事不断书写。航天梦在内蒙古不少孩子心中留下深深印记,内蒙古企业培育的草种搭载飞船完成太空实验,航天育种的马铃薯在乌兰察布破土而出,太空番茄在鄂尔多斯长势正旺……
2023年9月21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学生收看“天宫课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连振 摄
2023年9月,“天宫课堂”第4课开讲,额济纳旗设立地面课堂。孩子们与航天员“天地对话”,浩瀚太空变得具象化了。天地同步开展小实验的沉浸式体验,给孩子们带来极大震撼,让他们从中感受宇宙奥秘、体验探索乐趣,激励他们不断学习、探索。
东风航天城常派医疗专家到额济纳旗进行义务巡诊和医疗援助,开通绿色通道,减免部分医疗费,为群众解决看病难题。旗里的群众遇到险情,东风航天城派出官兵抢险救援。
这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24年6月2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连振 摄
神舟起落内蒙古,也让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名气越来越大。作为神舟飞天之地、神十二及后来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之地,额济纳旗也因“神舟”印记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探访。
额济纳博物馆内,“飞向宇宙”等展厅,通过实物展示、场景模拟和声光电等手段,展现当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其与神舟的不解之缘。
这是四子王旗神州广场(2024年6月2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连振 摄
“神舟家园”是吾乡。无论是满头银发的额吉,还是朝气蓬勃的孩子,说起“神舟”,人们脸上总洋溢着自豪。课堂中、胡杨下,小学生拿起画笔,尽情描绘自己心中的航天梦。
作为神一到神十一的主着陆场,四子王旗有的住宅小区、超市和广场以神舟命名。这里还有一所神舟希望小学,由相关部门援建。校园内,神舟系列飞船图片、航天科普知识海报等航天元素处处可见。课堂上,孩子们手工制作火箭、飞船模型。航天科技人员在这里帮扶生活较困难家庭的儿童,讲授航空航天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
四子王旗草原还在2020年、2024年分别接回嫦娥五号、嫦娥六号返回器,见证我国从望月逐梦到月背取样返回的重大进步。去年,嫦娥六号返回器落在牧民特木尔巴特尔承包的草场上,他期待不久的将来,自家草场迎来登月返回的中国航天员。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