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作坊——高校学子探寻非遗传承之路

从课堂到作坊——高校学子探寻非遗传承之路

来源:固原新闻网 2025-04-18 16: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智雕乡韵”实践团队近日深入湖北省通山县,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展开深度调研。这支由8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钟晓星、院长助理望超、辅导员汤腾达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记录、创意设计等方式,为传统工艺注入青春活力。

在省级传承人成希的工作室里,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了通山木雕“凿、刻、修、磨”四道核心工艺的独特魅力。成希师傅手把手教授雕刻技法,讲述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承载的历史记忆。

“看着粗糙的木料在师傅手中逐渐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令人震撼。”团队成员表示。在为期两周的学习中,队员们每天跟随师傅研习基本功,从选材到雕刻,亲身体验匠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精神。

“这些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我很感动,”成希师傅欣慰地说,“他们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述老手艺,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的价值。”

团队指导老师钟晓星表示,这种代际传承正是非遗保护最需要的。

目前,团队正协助成希师傅整理木雕技艺的口述历史,并策划校园非遗展览。他们希望搭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的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进行删除。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