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 抓好“六个行动”|红迹草原苏右旗·一群人一条心只为守护那一片绿色

干字当头 抓好“六个行动”|红迹草原苏右旗·一群人一条心只为守护那一片绿色

来源:红迹草原苏右旗 2025-04-15 12: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阿其图乌拉苏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绿”为梦,用汗水和热情在阿其图乌拉这片土地上书写一篇篇关于治沙植绿、关于民族团结、关于爱国强国的圆梦故事,让治沙为民、治沙为家、治沙为国,成为每一个阿其图乌拉人的坚定信念,共同谱写了一曲从孤独战士到强大团队的壮丽传奇,他们的名字叫“治沙爱国人”。

一位牧民当好一个“兵”

54岁的赛汗是阿其图乌拉苏木远近闻名的治沙能手。当人们走进他守护的300亩生态绿洲,总会惊讶于这位牧民的治沙智慧——用牛粪构筑的十字网格沙障上,扬柴与柠条正舒展着青翠的枝条,将流动沙丘囚禁在绿色围城之中。

这位从1991年便投身治沙的牧民,用33年时光,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家乡地质情况的“沙障定点防护+适地植物种植+适度放牧调控”治理模式。他通过观察风向规律,在风沙流动较快区域、风蚀严重地段、植被稀疏裸露地段用牛粪呈十字网格状进行铺设,形成天然固沙屏障。这种源自游牧智慧的土办法,不仅能有效阻滞沙丘流动,而且风沙吹来的草籽以及枯枝枯叶被牛粪沙障阻拦掩埋后,对沙障附近土壤形成肥力,与后续人工补种的柠条、扬柴等形成立体防护体系,让树木的成活率可达到60%左右。目前这片“会呼吸的沙障”使沙丘年均后退1米,20年累计推移达20米。在赛汗的治沙思维中,流动沙地适度放牧构成精妙的生态循环。牛群啃食青草时传播草籽,蹄印将种子深埋沙土,粪便提供天然肥料,形成“动物-植物-沙地”的共生链条,而这种治理思维实则是基于对草原生态数十载的深刻认知。今年赛汗又种了8亩地的柠条,他认为,不能追求大面积、大数量,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践、每年坚持。

没有现代化设备、不是高科技技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探索出来的这些看似简单却极具实效的“土办法”,因33年的坚持变成了治沙的科学经验,成功地在沙漠中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在平时,家乡的牧民们喜欢叫他“赛汗大哥”,这一份称呼,不仅仅是辈分上的尊重,更是对他长年累月不怕辛苦、不辞劳苦,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治沙还绿的敬佩。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推广工作中,我们更愿意称他为“治沙爱国兵”,因为在治沙这一场需要全民参与、长期坚持的战斗中,“赛汗大哥”敢于克难当尖兵,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共同打响着一场又一场的防沙治沙保卫战。

一个兵带出一个“班”

治沙植绿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单凭赛汗一己之力也难以实现家乡的绿色梦。在赛汗等先驱者的感召下,呼布尔嘎查“治沙爱国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巴图格日勒便是新生代治沙人的优秀代表。

在沙质与石砾交错的草场,巴图格日勒创新采用柳树固土法,面对反复失败的困境仍坚持“死了再种”的信念。2016年他卖掉全部羊群,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种树护绿工作,开始大面积地尝试种植锦鸡儿、梭梭、杨树、黄柳等多种植物。2019年在嘎查领导、亲戚朋友等多方的帮助支持下,巴图格日勒专门围封50亩草场,做小红柳种植实验,为防止牲畜践踏苗木,巴图格日勒坚持在每年6月至10月选择走场,现在1.5万株红柳已亭亭如盖。

现在的呼布尔嘎查,一棒接着一棒跑、一程接着一程干,形成“老兵带新兵”的传承体系,共同组建起了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治沙爱国班”。2022年,工程固沙结合人工造林项目在呼布尔嘎查500亩草场上实施,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用稻草压埋,扎成正方形的格子,形成纵横交错的方格沙障,锁住流动的沙漠,再用人工补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而这些植物也没有辜负所有人的良苦用心,杨柴、柠条、沙蒿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灌木基本成活且长势良好,与没有实施治理项目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每每望着这些固沙留沙的“新生力量”“治沙爱国班”每一位成员的脸上都透露出无限的喜悦。

一个班成就一个“团”

有了“治沙爱国班”坚实的实践基础,如今的阿其乌拉苏木乘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全苏木上下投身于防沙治沙的火热实践,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治沙思路,实现了从“治沙爱国班”到“治沙爱国团”的生态蝶变,让“三北精神”在这片热土绽放出璀璨光芒。

为了培育生态保护共识,阿其图乌拉苏木通过“治沙大讲堂”,让典型牧民现身说法,用乡音讲述治沙智慧。同时以“绿色行动季”推动全民参与,每年组织开展“添绿、复绿、护绿”志愿活动,全苏木300多名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数万棵柠条、扬柴、沙蒿在此“安家落户”“‘植’此青绿”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金字招牌。为确保治理实效,阿其图乌拉苏木依托“五大任务”“六个工程”战略布局,立足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以“项目”为基,以“自治”为核,对沙地治理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在全面摸清沙化草场的具体状况、治理方向、劳动力分布、牲畜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防沙治沙工作方案和沙化土地治理计划图,又积极协调相关机构,对209.35万亩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截至目前,阿其图乌拉苏木沙地治理项目区和牧民自行治理覆盖区面积达到45余万亩,现已20余万亩沙地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片片醒目的绿色,凝结着一代代“治沙爱国人”的勤劳与智慧,仿佛在告诉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最动人的科技是坚持,最强大的武器是信念。当万千柠条在风中低语,诉说的不仅是沙退绿进的自然奇迹,更是一个民族守护家园的永恒誓言。在这片涅槃重生的土地上,“治沙爱国人”的脚步仍在向前延伸,他们的故事,正随着北疆的万里长风,传向更远的地方……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