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皮影焕新彩,“两个结合”启新篇

冀东皮影焕新彩,“两个结合”启新篇

来源:中国网 2025-02-18 16: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一支来自安徽财经大学且充满热忱的调研团队——“古韵今寻”小队,聚焦唐山皮影这一闪耀着冀东地区独特魅力的非遗瑰宝,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引,深入探索其传承发展路径,一系列调研成果为古老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1月21日,“古韵今寻”小队成员满怀期待地踏入唐山皮影馆展览厅,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溯源之旅。一进入展厅,丰富多样的皮影藏品与详实细致的历史资料便映入眼帘,仿佛一部部生动鲜活的史书,无声地诉说着唐山皮影从明清时期发轫,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发展,在冀东大地上深深扎根的厚重历史。队员们仔细端详着每一件皮影展品,从影人雕刻的精湛技艺,如细腻的线条勾勒、巧妙的色彩搭配,到传统剧目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绎风格,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为队员们深入理解皮影艺术与本土文化的紧密联系提供了宝贵线索。他们认真记录着展品背后的故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不时相互交流探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汲取知识与灵感。

图1:唐山皮影传统剧目之一

2月1日,小队成员来到唐山皮影主题乐园,沉浸式感受皮影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在主题乐园里,一场精彩绝伦的皮影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和独特的唱腔,皮影人物在幕布上灵动跳跃,演绎着经典的民间故事,让现场观众沉浸在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中。同时,队员们还观察到亲子皮影制作活动的热闹场景,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亲手绘制、雕刻皮影,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乐趣,也为皮影艺术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2-3:唐山驴皮影展演以及

现场亲子皮影制作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寻皮影艺术传承发展的深层脉络,小队通过微信对一位资深皮影老艺术家进行了云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老艺术家凭借多年丰富的从艺经验,深入剖析了皮影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皮影艺术要想持续焕发生机,就必须在坚守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积极融入时代元素,与现代审美、新兴传播方式紧密结合。老艺术家分享的许多宝贵经验与独到见解,如在剧目创作中融入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等,为团队后续的调研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行业视角与方向指引。

此外,为扩大影响力,团队在小红书运营了专门的社会实践宣传账号。通过发布精美的图文、生动的视频,分享调研过程、皮影知识、制作技巧等内容,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唐山皮影文化的传播。

此次“古韵今寻”小队的调研活动,以唐山皮影为切入点,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理念,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以及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挖掘了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潜力,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冀东皮影这一古老艺术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供稿人:安徽财经大学 杨韵冉)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