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正式发布

“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正式发布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2024-12-27 11: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26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呼和浩特市最新制定出台的《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首府人才工作的意见》(简称“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进行正式发布。

“‘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更加注重做大人才总量,聚焦‘刚柔并济’引进人才,充分激发用人主体引才活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的支持力度,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人才总量突破80万。”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翠芹在发布会上介绍,“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更加注重平台载体建设,坚持服务于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建设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对人才、项目、技术的吸引集聚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平台的投入产出效益,使首府成为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汇聚之地。

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介绍,呼和浩特市加大两院院士建立工作站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与院士团队长期稳定合作,将顶尖人才团队真正引进来、用起来。同时对重点领域刚性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照“一事一议”给予经费支持,对柔性引进一至四类高端人才团队领衔重大科研攻关和平台建设给予科研经费支持,依托科研任务,靶向发力,聚才引智,为产业蓄势聚能。

“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明确,要促进校(院)、地、企融合发展,支持驻呼高校调整学科设置,支持校(院)、地联合共建产业发展平台,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积极鼓励区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呼和浩特市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难题攻关,通过“揭榜攻关”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助力呼和浩特市“科技突围”工程取得突破。

“要拓宽‘全方位’引才留才渠道,发挥社会力量推荐人才,实施‘青年留呼’储备人才,聚焦‘紧缺急需’引进人才。”市人社局副局长张鹏飞说,呼和浩特市要推动人力资源机构、区外高校、重点企业积极搭建人才引荐载体,评选发布“引才荐才人力资源机构10强”榜单,最高给予20万元经费支持;设立“高校引才奖”,最高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

“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还明确,将激励本土人才培育,开展“青城科创领军人才”评选,每年评选不超过10名“青城科创领军人才”,给予每人最高5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 实施“青城创梦”计划,设立“青城创梦贷”,提供最高30万元的贴息贷款,按贷款实际利率的50%给予财政贴息,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实施“青城名医名师”工程,每两年评选不超过20个医学创新项目,给予每个项目最高5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每年评选不超过50名“青城名师”,给予每人10万元奖励;开展“青城工匠”培树,每两年培树不超过50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每人最高1万元奖励。

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猛介绍,“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明确对在市域内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每月1000元、800元、500元、300元租房补贴。对在市域内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毕业5年内首次在市域内购房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一次性1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

“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同时明确健全“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实行人才评价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制定“高层次人才分类及认定参考标准”,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推行“青城人才码”、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专窗,实现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各类人才可通过网页搜索登录“呼和浩特市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或微信小程序搜索“青城人才服务”,线上申请人才奖励、了解人才政策、参与人才招聘,实现人才服务“一键匹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六大产业集群”,畅通引才聚才渠道,推进重点人才项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市人才集聚度、活跃度、满意度持续提升。2024年,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50强”,位居41位。

近期,呼和浩特市将同步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具体办理流程等内容,竭力提供最贴心的政策、最暖心的服务、最安心的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呼和浩特市都能站上舞台、尽展才华、实现抱负。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