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条河湖都有一份健康评价报告,这也是河湖的第一份 ‘体检报告’。” 12月12日,在呼和浩特市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巴勇强一边翻阅呼和浩特市河湖健康评价报告,一边介绍道:“目前,河湖健康码共有五类,一类河湖对应蓝色,表明非常健康;二类河湖对应绿色,健康;三类河湖对应黄色,亚健康;四类河湖对应橙色,不健康;五类河湖对应红色,表明河湖健康评价为劣态。有了这个健康码,河湖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是河湖治理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河湖长制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有方可医”闭环管理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推动水利行业监管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重要举措,是精准编制“一河(湖)一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河湖长组织领导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检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2年12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的《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2023年全面启动河湖健康评价工作,2025年底前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名录内河湖的健康评价工作,建立全国河湖健康档案。202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河长办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工作方案》、呼和浩特市河长办印发《呼和浩特市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工作方案的通知》,自此,凡是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河湖名录内的河湖,都将进行河湖健康评价,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 依据水利部河长办印发的《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呼和浩特市河长办结合河流实际情况,对全市列入普查名录的98条河流、两个湖泊进行健康“体检”。
“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构建起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河流健康,准则层为‘盆’‘水’、生物和社会服务功能,指标层由河流纵向连通指数、岸线自然状况、违规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水质优劣程度、水体自净能力、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鱼类多样性指数、防洪达标率、岸线利用管理指数、公众满意度11项指标组成,是对河湖健康状况打分的主要指标。”巴勇强拿起一份健康评价报告说:“这是浑河的‘体检报告’,经现场调研、资料分析、采样检测、无人机航拍、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最终评定其健康综合赋分为79.4分,它的健康码颜色为绿色,说明是二类河湖,属于健康状态。这个是沙河的,健康综合赋分为79.8分,它在‘盆’、水量和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保持着健康状态,但在水质和生物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所以,专家建议,在今后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中,要加强水污染防治,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对沙河健康提档升级。”
“这个是美岱沟的……”翻开健康评价报告,每一本都配有河湖的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详细记录了河湖的健康总体评价情况,并标有在今后管护中的注意事项。
经专家论证、逐级审核,一份份报告在多次修改完善后,通过自治区级审核,才有资格登录水利部相关信息平台,才能录入信息,建立一套完整的河流健康档案。
2023年年底,呼和浩特市本级负责的河湖已完成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截至今年12月初,全市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工作总体完成率在85%以上,已超额完成上级部门制定的40%年度目标任务。(记者 宋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