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商圈看一场音乐剧,到“二次元”主题商场打卡一场快闪活动,跟着漫展、演出奔赴一座城……这个暑期,游客出行热情高涨,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业态“点燃”了一座座城市楼宇的消费活力。
迅猛生长的“新楼宇经济”,正在成为上海文商旅融合共生的生动注脚。
拖着拉杆箱,直奔小剧场
每到午后,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汉口路上的亚洲大厦便热闹起来,楼内的各个剧场逐渐“苏醒”,等待着八方来客。
年轻剧迷们排队取票、拍照打卡,从江苏扬州来上海看剧的小光将行李箱寄存在大厦前台,“有一个很喜欢的卡司(音乐剧演员统称)今晚有演出,特地赶过来看”。
亚洲大厦,这栋看似老旧的写字楼里“藏着”19个“星空间”小剧场,仿佛“一个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三天密集式的观剧打卡,小光已连续看了5部音乐剧。作为一名深度剧迷,她的看剧记录绝对算得上高频,“我曾经在17天内看了23场音乐剧,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上海一趟”。
“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已成文商旅融合消费的一种常态。如今,《阿波罗尼亚》《翻国王棋》等音乐剧火热出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到上海。随行的拉杆箱,成为不少剧迷看剧的标配。“每次看剧,我的装备都很齐全。”剧迷韩露展示着自己的行李箱说,“望远镜、拍立得、相机、票夹,还有一些给演员的小礼物。”
来自广州的剧迷小新带着朋友专程来上海看音乐剧《阿波罗尼亚》,这部剧她已刷了不下20遍。“很多台词、情节都已烂熟于心,但每一次不同演员组合演绎产生的化学反应却不一样。”《阿波罗尼亚》的剧场空间原本是写字楼里的美容院,如今被改造为一个仿真酒吧。这种沉浸式体验备受年轻群体好评,一些观众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选座经验,解析不同座位的不同观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