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柯鲁柯:“一村一品”铺就乡村致富路

德令哈柯鲁柯:“一村一品”铺就乡村致富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16 15: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德令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一个充满“诗与远方”的地方。

7月的德令哈,天蓝水碧,芳草如茵。

31日下午,“‘风光’独好行走高原看海西”中央媒体海西行采访团记者兴致勃勃来到德令哈市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目之所及,一派田园牧歌、欣欣向荣的景象。据镇里的同志介绍,近年来,柯鲁柯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大棚花卉种植、成立服装加工厂等产业,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

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杜善兵 摄

花卉大棚:满园春色关不住

从德令哈市区驱车,向西南行驶16公里,便来到柯鲁柯镇金原村的花卉种植基地,只见花卉大棚里五颜六色的各种花卉争奇斗妍、竞相绽放,十多位村民正将一盆盆万寿菊装筐,准备销售。

据了解,2004年,金原村由农场改制后建立。2016年以前,村里主要收入依靠种植小麦、青稞、油菜“老三样”,收益较低,“种一年地不如外出干仨月活”,村民外出打工者居多。长久以来,金原村陷入传统农业收益微薄、村民生活艰难的困境。

金原村村民在大棚内将鲜花装筐。杜善兵 摄

困境激发求变之心。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金原村的村干部们敏锐地捕捉到花卉种植的市场潜力,依托当地温室大棚的资源和市内花卉市场的空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花卉种植的道路。

据金原村党支部书记盛国朝介绍,2017年,金原村村集体发展步入快车道,村“两委”班子成员群策群力,结合金原村现有温室大棚的优势及市内花卉市场未饱和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研究及市场调研,最终确定走花卉种植的发展道路。

“我们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村集体产业+农户+基地’模式,发展花卉种植项目,为村集体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也让村里的农户直接务工受益。”盛国朝说。

如今,金原村的花卉种植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金原村花卉种植基地逐步形成了集种植、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村集体经济净收入达到53万元。

制衣厂内:巧手奏响幸福歌

随后,采访团走进位于柯鲁柯镇希望村的德令哈柯农人曼彩服装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车间,伴随着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只见一双双巧手在缝纫机上熟练地缝着布料。

据希望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善介绍,希望村在镇党委、政府及联点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一家以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制衣厂——德令哈柯农人曼彩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生产校服、各类工服、床单被套、窗帘等为主的高效、务实、稳健和创新的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

“公司是依托扶持创业的好政策,2023年投入运行的,业务忙的时候能用10余人,都是本村的妇女,一个熟练工每月收入3000——5000不等。”刘文善说,看到产业多元化发展,他也想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一同撑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半边天”。

候配英是希望村村民,通过前期培训,技术越来越熟练。“农闲时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在这儿不仅能够挣到钱、学到技术,还方便照顾家。”在与笔者闲聊之余,候配英麻利地完成了一件服装。

希望村村民候配英在加工校服。杜善兵 摄

“制衣厂主要面向海西地区进行学生校服及工厂劳保服的制作加工,现阶段接到学校校服订单5000余套。”

刘文善说,希望村将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相关服装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及管理经验同步更新,采取企业联盟合作运营方式,共享市场资源信息,实现企业联盟生产产业链合作流畅有序,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德令哈,蒙古语全称为“阿力腾德令哈”,意为“金色世界”;而柯鲁柯意为"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如今,在这片充满传奇故事并寄予美好愿景的土地上,当地人民正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描绘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画卷。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