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时值暑假,当“‘风光’独好行走高原看海西”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青海省茫崖市实验小学,记者们不禁被校园优美的环境深深吸引,草坪里那艳丽的格桑花迎风招展,摇摆着婀娜的身姿,仿佛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此时校园里虽然静悄悄的,但当大家走进一间间窗明几净的智慧教室、书法室、音乐室……耳边似乎传来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的笑声。
茫崖市实验小学优美的校园。乔栋摄
带领我们参观学校的茫崖市教育局副局长丁宵介绍,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育人能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学校布局调整为重点,科学编制《茫崖市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完善《茫崖市义务教育学校优化布局专项规划(2020一2025)》《茫崖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这些年,茫崖市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茫崖市教育局副局长丁宵向媒体记者介绍茫崖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乔栋摄
茫崖,蒙古语意为“额头”,地处青新甘三省区交汇地带,是进疆入青连甘的交通枢纽、古代丝绸南路羌中道的咽喉重地。由于地处柴达木盆地边缘,方圆300公里没有建制市 ,茫崖也被称作“中国最孤独的城市”,在4.9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籍人口5.4万,常住人口不足2万。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许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排除一些家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远走他乡。为此,市委、市政府把提高教育水平作为茫崖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举和长久之计,从教育破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优先支持、经费优先保障’,把发展教育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动我市教育改革发展。”丁宵说。
媒体记者在茫崖市实验小学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参观采访。乔栋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据丁宵介绍,这些年茫崖市以教育改革激发教育活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一是抓实校园改造升级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2.3亿元,结合茫崖实际,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柴达木精神”“油田精神”等文化特色,实施了“环境改造工程”,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真正实现了“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乔栋摄
二是高站位打造教育专区。为实现茫崖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彻底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校园条件差等问题,茫崖市委、市政府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规模效益为目标,按照“集中规划、集中布局、集中建设、集中发展”的原则,在多方考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一般债券资金5092万,在茫崖市中心区域精心筹划打造教育专区,以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设置中学、小学、幼儿园、户外活动、教育服务五大板块,建设集生态化、现代化、信息化、园林化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场地。
三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快名师培养步伐,合理调配骨干教师,强化专业培养力度,逐步缩小师资差距,大力推进教师交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校际间师资均衡。针对各校学科教师、骨干教师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统筹调配茫崖市105名教师编制,科学合理的将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切实解决部分中小学总体缺编和学科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四是落实教育普及普惠。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通过规范阳光招生就学、畅通随迁子女入学、优化残疾、留守儿童关爱通道,让所有孩子共享优质资源,共赢人生出彩机会。发挥联动机制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茫崖地区各学校义务教育学生报到率为100%,小升初核减率为100%,高中学生报到率为100%;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
茫崖市实验小学校训——“以石载道,以实育人”。乔栋摄
据了解,茫崖有着辉煌的历史,是新中国的“石油重镇”和石棉工业基地,也是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冷湖的所在地。深入挖掘学校历史与文化资源,总结提炼学校价值理念,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机制,持续打造校园文化党建品牌,以“一校一品”项目创建为载体,通过推动“两石”文化进校园,突出打造一中“明”文化、实验小学“石”文化、冷湖教学点“星”文化,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8月5日,随着“冷湖星”命名仪式在青海省德令哈市举行,茫崖又一次成为茫茫宇宙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星星,为世人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