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技艺、促就业 重庆合川培育“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

传技艺、促就业 重庆合川培育“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

来源:新华网    2024-06-26 10:41
来源: 新华网
2024-06-26 10: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重庆6月25日电 题:传技艺、促就业 重庆合川培育“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

新华社记者吴楠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具有年产日用玻璃制品60余万吨、产值近40亿元的规模。今年一季度日用玻璃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7.55亿元,同比增长16.19%。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清平镇能克服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劣势,将日用玻璃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镇具有的产业人才优势。

近年来,合川区人社局牵头培育“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持续扩大人才优势,努力打造一套完善的玻璃工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与流程。2022年,“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劳务品牌组二等奖,完成了从“清平玻璃工”到“山城玻璃工”的蜕变。

目前,清平镇日用玻璃产业从业者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逾800名。“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成为清平镇传承玻璃制作技艺、带动人员就业的重要抓手。

合川区玻璃协会会长蒋代远介绍,清平镇人工制作玻璃制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手工艺人就地取材,采集硅砂、方解石、白云石,配上草灰等熔化后,人工吹制出坛、罐、缸等日用品。百余年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具有玻璃制作技艺的匠人,能在几分钟时间内,不用任何模具、全凭自己构思,吹出U形、蛇形、鹿形等独特形状的玻璃制品。

在重庆洋桥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王勇正在一个玻璃花瓶上雕琢“小猫观鱼”图案,只见猫眼灵动有神、猫须根根分明,鱼儿在水中轻灵地游弋。

该公司行政总监文娟介绍,公司目前生产精雕、刻花等10余种玻璃工艺品,年产值近400万元。公司现有20多名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师傅,平均年龄超过50岁。

令人欣慰的是,在“山城玻璃工”相关机制的推动下,一些年轻人对玻璃精雕工艺极为着迷,21岁的覃粤正跟着王勇学习。“雕好一个瓶子上的图案常常要花半个多月,看着自己慢慢磨出来的作品,很有成就感。”覃粤说。

“如今,当一名‘山城玻璃工’已成为清平许多想拥有一技之长、吃‘技能饭’的年轻人的优先选择。”蒋代远说。1983年,19岁的蒋代远进入玻璃厂工作,成为一名玻璃吹制工,随后开办企业,现在已是“山城玻璃工”的代表人物。

“我是土生土长的清平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重庆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工人李会说,培训让他们提高了技术、增加了收入,有了更强的获得感。

截至目前,“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共举办15期培训班,培训人员500余人,通过校企共建、“培训+就业”模式,输送劳务人员万余人。合川区将“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结合,培育劳务品牌承建单位10家,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21万人。

选树一个品牌、盘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合川区人社局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王宏伟表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将继续健全“龙头企业+职校+行业协会+品牌专家”的运营模式,聚焦“洁净型、功能型、智能型、文化型”玻璃特色主导产业,助力合川到2027年形成百亿级玻璃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