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绿色嬗变 “治沙术”惊呆老外!

科尔沁沙地绿色嬗变 “治沙术”惊呆老外!

来源:草原云    2024-06-18 08:52
来源: 草原云
2024-06-18 08: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没来之前,如果你问我,沙子能干什么,那我的回答可能只有‘玩’,但是今天到了科尔沁沙地,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你们不但能让沙地很快变成树林,还能让沙地变成大电池!” 初夏时节,内蒙古民族大学美籍外教布雷德来到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一线,学到治沙“妙招”后,双手竖起大拇指:“我要为这些了不起的成绩点赞,双倍的赞!”

布雷德的第一个赞,为“深栽浅埋”而点。

“科尔沁沙地有大风、干旱、缺水等特点,我们为了让种下的树都能成活,反复试验总结,研究出来一种新的造林方法。”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项目区,该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一边操作,一边为布雷德详细介绍“深栽浅埋”造林法:“根据苗木的高度在沙地里挖一个60-100厘米的深坑,把树苗放进去后,需要往回填土,现在我考考你:咱们填挖出来的土,还是填坑周围的地表土?”

布雷德(右)与朝克吐交流学习“深栽浅埋造林法。张启民 摄

“我觉得是填挖出来的土,我小时候在家里种树就是这么种的!”布雷德斩钉截铁地答道。朝克吐笑而不语,拿着铁锹铲起树坑周围的地表土,抬头示意布雷德靠近观察:“你看,我这样铲一圈之后,现在这个树坑像什么形状?”

“……漏斗!”布雷德仔细观察后,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样就可以让水都流到树坑里!”

“对,这样有利于收集雨水,而且还可以松动地表土壤,破坏树坑周围原有植被的根系,扫除一部分跟树苗争水的‘对手’。”接着,朝克吐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那我们刚才填进去的土,需要踩实还是不能踩实?”

“需要!不然树会倒。”布雷德的回答自信满满。

“咱们第一次填土不能踩实。”朝克吐给树苗浇了一桶水,道出原因:“如果踩实的话,不利于水的渗入,也会减慢树苗扎根速度。下一步就是第二次填土,这回就可以按照你小时候种树的方法操作了,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两次填土的总高度不能超过坑深的一半。”

朝克吐(右)带领布雷德参观治沙造林项目。张启民 摄

朝克吐告诉布雷德,这种造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栽植后苗木被风沙抽打危害,节省水资源,免去或减少补植补造,缩短缓苗期,加快成林速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2013年以来,“三北”工程项目区内有60多万亩沙地采用该技术造林,成活率超过90%。

在朝克吐的指导下,用“深栽浅埋”法栽下人生中第一棵“治沙树”的布雷德,满脸自豪地说:“没想到在沙地里种树需要克服这么多困难,幸好朝老师找到了好方法,能让沙地很快变成树林,要不然这里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绿油油的一片。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中国最大的沙地……”

只见树木不见沙,第一次来到科尔沁沙地治理造林项目区的人,都会有和布雷德相同的感受。

布雷德的第二个赞,为“光伏治沙”而点。

离开植树造林项目区,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储能项目区,刚一下车,布雷德就收到了来自科尔沁沙地的“问候”——大风卷着细沙扑面而来,让人不敢睁眼。

“这几天我们正在项目区分批分区域种牧草,等草长都出来了就没有扬尘飞沙了。”项目区负责人张雨雷告诉布雷德,第一批种植的牧草已经出芽,再过一段时间,项目区就会穿上黑绿相间的“条纹衫”。

“我有两个问题,在沙地里放这些黑色的板就能治沙吗?这些板能变出多少电?”布雷德仰头看着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光伏板,面带疑惑。

“你看,支撑这些板子的柱子,像不像大树的树干?上面的板子像不像树冠?”张雨雷给布雷德做了形象的比喻,布雷德恍然大悟道:“这就像是在沙子里种了树!”

张雨雷笑着点头,继续解答布雷德的第二个问题:“我们这个项目区采用‘牧光复合’建设模式,光伏板都是依地势而建,为的就是不破坏原始地貌,光伏板年产1.8亿千万时绿电,在板下种上牧草,可以为农牧民提供优质饲料。”

“发那么多电!能用完吗?”布雷德又抛出第三个问题。

“我们有储能装置,用不完的可以存起来,需要的时候秒发秒送。”张雨雷继续解答道。

“啊,我知道了,这里就像是一个大电池!虽然这里现在看着是黑色的,但其实它们是‘绿色’的!这个治沙方法真的了不起!”布雷德的巧妙比喻引来工作人员的掌声。

张雨雷告诉布雷德,“风电光伏+治沙”是通辽“五大生态产业”之一,通辽计划从2024开始全面铺开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到2030年共申报装机规模350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51.6万亩,“到时候沙地里会有更多‘大电池’!并且还是同时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大电池’!”

通辽沙子多,多到什么程度?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超过一半在通辽。

从向沙漠要地、要粮、要钱的“生物经济圈工程”,到“5820”工程、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再到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风电光伏一体化防沙治沙工程,从机械造林、飞播造林,到“深栽浅埋”造林,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通辽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治沙奇迹,总结出一批可供借鉴推广的治沙经验,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防治荒漠化贡献出通辽智慧。

治沙造林项目区。张启民 摄

全市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现在的19.47%,综合治理率达到75%……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辽共实施六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改写了昔日“沙进人退”的历史,实现了“绿进沙退”的总体逆转。每一个阶段治沙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成功结合,绿富双赢的通辽治沙实践,让中国最大的沙地腹地变成了生态宜居的致富宝地。

“我要把我看到的这些写进我的教案,让更多的学生知道通辽的治沙成果,也希望他们以后能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夕阳下,布雷德望着披上“红纱”的绿地喃喃自语……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佳雨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贾雪

新闻编辑:郭玉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