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和边境派出所:“警察蓝”映红群众幸福之花

恩和边境派出所:“警察蓝”映红群众幸福之花

来源: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2024-06-17 20:39
2024-06-17 20: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驻守着一个忠诚、奉献、爱国的移民管理队伍--恩和边境派出所。无论是在维护边境辖区安全中,还是在暖心服务群众上,这支队伍与当地党委政府一起,守护着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平安。

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恩和边境派出所辖区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常年担负着78.19公里中俄边境线的管护任务。辖区内有7个自然村屯,1个社区,总人口3118人,其中有1/2人口为俄罗斯族。

多年来,恩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全力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在边境地区筑起一道各民族守望相助,协力戍边的铜墙铁壁。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噶啦湾社区居民王某是一名退伍军人,其姐姐和弟弟因精神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年迈的老人因常年患病,也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赡养老人和照顾患病姐弟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王某夫妻二人肩上。恩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在走访中,了解到王某家的具体情况后,隔两三天,便会来到王英家,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年来在恩和边境派出所的帮扶下,王某家的日子也有了明显地改善。

“我们这个家庭在恩和这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本身就是条件不好挺困难的,是派出所给了很大的帮助。”王某向着记者说道。

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作为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不仅要把国门边境守好,更要把人民群众的心守好。

辖区群众孙某原本是俄罗斯族,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多年前户口中的民族改为了汉族,这些年孙某多次找到恩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想要把自己的民族改回俄罗斯族,可是要想改回俄罗斯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民警了解此事后,翻阅了所内大量的原始户籍资料,并走访了当年的恩和乡一些老的居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帮孙某实现了愿望。当孙某的妻子看到户口本上丈夫的民族改为俄罗斯族时,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

“我非常感谢恩和派出所的所有干警。”噶啦湾社区群众孙某每次一谈起派出所民警就激动地说道。一想到戍边民警总会让人联想到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可是在恩和老百姓的眼里,这些民警却柔情似水,对待他们比亲人还亲。民警们和辖区群众处得跟一家人一样。

“我所管辖的辖区是恩和所下的一个自然屯叫做正阳屯,辖区总人口是367人,辖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畜牧业与生产作业,辖区孤寡老人也较多,我们会经常主动上门为其办理身份证件。”恩和边境派出所民警吕贺阳说道。

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就是要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像这样人性化的户籍服务,是恩和边境派出所民警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在这条78.19公里的边境线上,随处可见警民联合巡逻的身影。多年来,恩和边境派出所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内外部环境。

恩和好多村屯离派出所比较远,派出所民警把日常工作都积极下沉到基层,民警和群众在生活中一起守法,遵法,共同去守护祖国的边境线,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边境安全环境。

守望相助的故事一如既往,民族团结的情谊一脉相承,一个个身影一件件小事熔铸起牢不可破的民族手足情。多年来,在恩和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恩和边境派出所先后荣获呼伦贝尔市和额尔古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民警们用自己的付出奏响了一曲曲警民和谐的动人乐章。

为国戍边不言苦,为民服务不止步,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上。恩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依然初心不改,依然誓言铮铮。一个个藏青蓝的身影与群众构成一幅民族团结、警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