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新农人正在植保。(李富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是全国产粮大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正值植保关键期,走进松山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绿色的秧苗正在茁壮成长,田野里到处可见“科技范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等高效又节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洒除草剂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一天可喷洒400亩至500亩地……
6月6日,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李富 摄)
目前,松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早已进入智慧版时代,地上地下有高科技来助力。地下,铺设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水、肥一体调兑输送,通过遍布田头的传感设备,气象站源源不断把气象、墒情、苗情、虫情等信息传递到手机上,就像一个“智囊团”,让田间管理工作更科学、更精准。
6月6日,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李富 摄)
不同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如今数智赋能的高标准农田,活让机器干。打开App就能查看农田环境的温度、湿度、土壤PH值以及光照强度等指标;哪块地作物生长怎么样、叶面表现如何一目了然。智慧云平台还会针对监测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提供浇水施肥等管控建议。哪个地块缺水了,需浇多少,有提示,手机一点,就把地浇了。
不仅如此,植保无人机、大型农机具的使用也让种田一改以往人挑肩扛、马嘶人忙的景象。“比如防治病虫害,1700亩地,如果采用人工打药,50个人要干3天才能干完,现在采用植保无人机,两台无人机打药半天就能完成;以前收玉米靠人工收割,现在高标准农田里,大型收割机收割、脱粒一步到位,又快又好。”赤峰战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玉刚说,优质高效的高科技农业装备让种植管护人员从“苦干家”变成“指挥家。”
近年来,松山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平整、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整修、耕地地力提升、智慧+为重点,以“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为标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宜机宜耕、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高产稳产的整体效果。
6月6日,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新农人正在植保。(李富摄)
高标准农田不但省水省肥省人工,还增地增产增效益。经测算,每亩可节水约30%;每亩减少施肥约40%;小田变大田,消除了界埂、沟渠等,每百亩可增加5一8亩的耕种面积;玉米亩产提高100多斤;亩均综合节本增收200多元。
6月6日,赤峰市松山区王府镇,新农人正在植保。(李富摄)
据介绍,松山区利用科技,推广密植高产技术应用14万亩、亩均增产150斤,粮食产量稳定在17亿斤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20万亩。新改建设施农业2.75万亩,发展经济林1.75万亩,肉牛、肉羊存栏21.5万头、65万只,生猪出栏180万口。新发展制种面积7.6万亩,隆平高科等4家国内外种业龙头企业入驻松山;新发展藜麦产业5.1万亩,藜麦科技小院建成投用,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畜产品11个,绿色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99.8%,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李富 端木